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铁业转型升级 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在最突出位置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铁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2-08-30

  “现在,全行业处在十分困难的时期,但钢铁工业的发展没有走到尽头,已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我们已经不能用规模效益的老思路安排今后的发展,必须把科技进步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成为转型升级的依靠力量。离开了科技进步,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在8月28日召开的2012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强调了科技进步在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多年来,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时间基本上走了规模效益的路子。刘振江指出,走这条路是由对应的中国国情决定的,是必经之路,不可逾越。相当多的钢企选择了这条路,无可厚非。现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形势、我国钢铁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今年,由于市场对钢材需求增量的明显减弱,钢铁工业自身存在的规模过大、产量过高的问题凸显,惯性生产又使大家很不适应这个来势较猛的大变化,已经危及到生存。“市场告诉我们,规模效益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向质量效益发展阶段转变。”

  “我们现在之所以比2008金融危机爆发时还困难,是因为我们转型晚了,错过了2009年重要的转型期。” 刘振江认为,“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形势和2008年下半年钢产量的负增长已使我们有了冷静思考的心理准备。可是,2009年超乎寻常地增加了6500万吨钢,还少出口3000万吨,多进口600多万吨,这样一年就多‘吃’了1亿多吨钢。”这导致全行业放松了对钢产量过剩的警惕,2009年产能释放之后继续惯性增长,钢产量由2008年的5.1亿吨增长到2011年的6.8亿多吨,3年增加了1.7亿吨,使产量太高成为行业的最大压力。同时,这也给钢铁行业造成了其他严重后果:进口矿借此大幅涨价,生产成本高企;钢价下跌,难以上扬;钢企进入亏损状态;全求范围的反倾销越来越多。

  刘振江说:“我们失去了2009年调控和转型的机遇期,现在市场逼得我们必须控产量、调结构、转方式,而且付出的成本代价反而更大。”他指出,前些年,科技进步对促进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今后转型升级同样也离不开科技进步。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最显著的标准和最深刻的内涵是科技进步。“转型升级说穿了是技术革命,世界上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我们搞结构调整、品种质量、节能环保、流程优化、装备升级、管理创新等,都得依靠技术支撑。而技术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进步中,要保持技术优势,就得自主创新。”他说。

  刘振江指出,科技进步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钢铁工业推进科技进步,需要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理顺关系,加强协同。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几年的过程,科技进步也有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现在要从技术改造入手,从节能环保、质量品种、流程优化等急需而可行性大的切入点入手,效果可能更好。从延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在为用户提供科技服务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本次论坛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金属学会、永钢联合主办。钢协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宇春主持了论坛。围绕论坛主题“科技推动结构调整、创新提高盈利水平”,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天义、钢协副秘书长兼首席分析师迟京东分别作了《大力推广关键共性技术,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增效》、《钢铁产业科技促转型 创新促升级战略对策》主题报告,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调研员徐文立介绍了工信部当前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举措,南钢、永钢、酒钢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应对当前困难、转型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