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悄然浮出水面。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国务院通过自贸区方案前,上海金融办专门组建了一个8人小组,前往上海综合保税区密集调研金融创新试点。这次调研结果,将成为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制定的一项依据。
据南华早报报道,曾有金融监管部门反对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计划,但李克强力排众议,终令计划获批,此事说明新领导层决心推动拖延已久的经济改革。
一位消息人士说,中央新一届领导现急于重启改革,但经济改革势必就将受到挑战,令长期受保护的经济领域面对国际竞争。
上海自由贸易区计划于7月初正式公布,预计将成为国内重大改革政策的试验场。区内将放开外汇及利率管制,从而促进跨境商品和资本流动。
今年3月下旬,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次出京考察即前往上海。另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行程完结后,李克强向上海方面透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上海市并未过多游说中央,自由贸易区之所以获批,主要在与李克强赴上海访问有关。
据悉,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就推出一份涵盖21项措施的初步建议书,但其中细节并未正式对外公开。《南华早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相关措施包括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简化外国银行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的程序,以及允许外国商品交易所建立自己的期货交割仓库。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证监会认为,允许外国商品交易所在中国设立期货交割仓库的条件并未成熟。
此外国务院还建议,应允许符合资本要求丶并在自由贸易区开办业务的国内银行为客户提供境外银行服务。据《南华早报》消息称,中国银监会在反馈报告中表示不同意该建议,但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试行境外银行业务,可以成为例外。
同样,国务院也驳斥了银监会意见,表示上海自由贸易区有助商业银行试验如何管理境外银行业务风险及建立有关机制,并认为境外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极其轻微,风险可控。
李克强7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强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先行先试,既要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又要防范各类风险,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出台时:李克强力排众议
3月下旬,李克强出京考察即前往上海。一位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行程完结後,李克强向上海方面透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令上海官员感到"受宠若惊"。李克强还要求上海方面提供一份目录,列出上海政府认为吸引外国投资者所需要调整的政策。之後,许多政策建议很快提交至李克强办公室。不到两个月,李克强就推出一份涵盖21项措施的初步建议书,但其中细节并未正式对外公开。但李克强并未料到会招致下属如此强烈的反对。
据财新网报道,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计划曾招致金融监管部门的公开反对,但李克强总理力排众议,终令计划获批。财新网称李克强之前表示计划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上海金融服务业,随即招致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公开反对。了解政府高层会议一手内幕的三位消息人士透露,在一次国务院闭门会议上,李克强得知其计划一直遭到反对时曾拍桌子发火。
此外,据悉,除了银监会和证监会的反对之外,在上海自贸区方案征求意见阶段,包括财政部、保监会在内的多个部委,对一些具体开放举措的尺度亦有所保留。几位消息人士曾阅读过国务院内部会议纪要。他们表示,部委就新政策有不同意见并不少见,但监管机构联合起来反对总理却很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