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能否转向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由于房地产市场对钢材需求量大,因此也直接关系到2013年的钢市需求和市场稳定。
我国两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对稳定高房价、解决百姓安居问题虽有进展,但并没有从财税体制和产业政策方向上培育好百姓安居房市场。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不断回落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延续回落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1~10月份,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722万套,基本建成505万套,完成投资10800亿元。按计划,2012年全国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2012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7629亿元,增速与1~9月份持平。其中,住宅投资39704亿元,增长10.8%,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8.9%。不仅房地产投资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且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人群改善住房的要求。而房地产市场仍然是震荡不断。本应成为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亮点不亮是影响中国股市近期继续下跌的重要原因。
然而严重的问题是:一方面,高价商品房市场陷入危机,难以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以百姓为消费对象的普通安居房目标市场由于国家小康社会百姓住房发展目标、政策、法规体系迟迟建立不起来,大规模的百姓安居房目标市场化建设就启动不起来,更谈不上两个目标市场协调发展。其实这才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今天困境的根源,也是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危机。解决这个问题之所以进展迟缓,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的格局理不顺,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历程的艰难之处。
2000多元的毛坯房成本,让中低收入百姓承担上万元的房价,绝对是个误区,这对缩小贫富差距、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改善民生是很不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改革目标就是要解决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百姓安居房市场培育为重点,政府执政为民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作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政府一定要解决好百姓的安居问题,这就决定了一切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只是时间问题。
2011年12月22日,李克强在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上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通过建设保障房,帮助困难群众以低成本改善住房条件,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保障房建设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内需,支撑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成功应对复杂局面,2013年必须按照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要求,扎实有效地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发挥好其对投资和消费的较强拉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李克强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保障性安居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从李克强2012年以来的多次讲话中让人们看到了中央解决百姓保障房问题的战略决心。如果2020年中国如期宣布进入小康社会,其中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必须有百姓安居房问题的基本解决,而这个安居房标准只能是同小康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百姓住房环境条件。
中国城市的房价最终要同西方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靠拢。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普通百姓,如果能买到一套由政府政策补贴的安居房,他的实际住房支出与市场价格差就是他从政府的政策改革中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体现藏富于民、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平和加速实现国家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也有利于降低普通百姓过于沉重的购房负担,改善社会消费结构,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毕竟百姓安居房市场是我国未来20年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经济支撑,而解决好这个问题对各级政府来讲将是千秋功业。
让未来10年超过百万亿的,以百姓保障房为主的目标潜在市场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动力。成为中国经济抓住第二个发展机遇期,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启动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支撑。这对应对全球第二次较长期的债务金融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大规模百姓安居住房建设如果能够尽快启动,不仅可以拉动几十个行业的需求增长,也让人们看到了2013年中国钢材市场希望的曙光。
钢铁产能过剩、矿价高位震荡
将制约中国钢价走势
国际金融债务危机拖累世界经济继续疲软,中国经济在适度投资拉动下走向平稳、较快运行轨道。但是钢铁产能过剩引发钢厂之间的过度价格竞争和铁矿石价格高位震荡的压力将制约中国钢铁市场价格走势。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底形成的炼钢能力就有9.7亿吨,2012年全年可能突破10亿吨。10月下旬粗钢日产水平降到192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80%。
面对2013年钢铁需求低增长趋势,产能过剩必然导致钢厂竞争激烈。钢厂争取合同的过度竞争将成为影响钢铁市场走势的主导因素。成本支撑作用不仅决定了价格稳定度增加,也决定了钢厂在铁矿石价格高位震荡的不利环境下,难以避免行业微利的局面。
中国钢铁企业众多,伴随1亿吨到6亿多吨的国内钢材需求快速增长时期,每个钢厂几乎都忙于国内生产发展。铁矿石供应量的60%以上依靠进口,2011年进口铁矿石6.86亿吨。其中,从三大矿进口4.39亿吨,占进口总量的64%。2012年以来,由于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数量减少,10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5643万吨,环比9月份下降13.2%,1~10月份累计进口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8.9%。但从三大矿山进口比例上升66%来看,这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主要是由三大矿供应的。这里带来两个战略问题:一是中国钢铁企业对三大矿依赖度太大。钢铁企业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战略安全,也掌握不了钢铁成本,实际上就掌握不了钢铁企业自己的经营命运,而且对下游行业也形成了成本压力。2012年前三个季度,国内重点钢铁企业亏损55.3亿元,特别是第三季度钢铁企业严重亏损。一些人认为,钢材市场价格下跌导致钢厂亏损,却忽视了铁矿石成本居高不下和铁矿石价格剧烈震荡对钢厂亏损带来的风险影响。实际上,2011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到190美元/吨,推动钢材价格不断上涨已经为2012年第三季度钢厂严重亏损埋下了隐患。钢铁企业产业链战略安全实际上也是国家产业安全战略责任。日本至少有两家有政府支持背景的投资公司承担企业产业安全战略投资和全球战略投资的合伙人。
二是大家都知道花旗、汇丰、摩根斯坦利在澳矿中几乎都占有百分之十几的股份。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是遏制中国的经济战略,推升国际油价、矿价,增加中国制造业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是公开的市场战略秘密。而三大矿及其背后的资本集团奉行的是垄断集团的市场战略,它们完全可以做到减产,维持高矿价,也完全可以做到降低价格,提高市场垄断份额。就像8~9月份发生的三大矿为争夺印度对华铁矿出口减少的份额,即使在中国市场钢材和铁矿石价格下降期间,也不惜采取现货降价到80美元/吨的竞争,让中国矿山减产或停产,保市场垄断的份额。再寻找机会推升市场价格。就像最近澳矿价格先行涨到120美元/吨,推动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一样。
很显然,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之痛是由钢铁产业链安全战略长期失误造成的。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几年前写的钢铁宣言中就提出,这个战略问题不解决,钢铁企业就摆脱不了微利的命运。实际上即使201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稳定运行趋势,钢铁企业也摆脱不了微利的命运。
我们说铁矿石市场资源供大于求的大趋势已经形成,是从未来的大趋势上讲的。无论国内20%以上的铁矿石增产能力,还是三大矿正在建设或将要形成的几亿吨生产能力。世界金融经济危机还将持续下去,世界经济疲软,不仅国际粗钢需求没有增加,就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未来趋势也使国内钢铁需求进入高消费、低增长阶段,更何况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矿山建设速度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不断释放。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在2011年是13.3亿吨,2012年前9个月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为9.68亿吨,同比增幅高达16.6%,虽然2003年国产矿品平均品位为40%,截至2012年上半年平均品位只有25%,这意味着2011年国产铁矿石只能满足3.3亿吨钢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国内仍有66个、近5亿吨产能的铁矿石项目在建或拟建。这近5亿吨的新增产能中,其中有八成为钢厂附属的大中型矿山项目,建成后足可以满足中国未来铁矿石需求增量还有剩余。国有矿山生产一吨铁精粉的完全成本,在2003年为267.57元/吨,但到2011年为620.16元/吨,国内平均成本在100~110美元/吨。这对稳定未来铁矿石供需关系和价格意义重大。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目前三大矿对中国铁矿石市场的垄断供应局面。这就注定了三大矿虽然没有能力通过推升铁矿石价格逼着钢价上涨,但是毕竟多方力量还是可以让铁矿石价格贴着钢厂的成本演绎,难怪力拓扬言2013年铁矿石价格还要上升。
国家和钢铁企业都需要从产业安全战略上认识铁矿石问题。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不要被铁矿石阶段的过剩趋势而忽略长远的产业链安全建设。 马忠普:中华商务网副总级首席分析师
新华社钢铁行业特邀分析师
著名钢铁市场专家
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矿价低迷、全球矿业并购市场遇冷,并购数量和总金额都大幅缩水。然而,中国企业应抓住当前资产缩水和资产处理的良机,2012年矿业并购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增加,并有望在2013年继续延续这种态势。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增加对国家资源的控制权是一个发展趋势。不断增加政府和本国资本在开发本国矿业上的控股权。澳大利亚在2012年7月份开始征收矿场资源租赁税、俄罗斯在2012年5月份将天然气出口关税提高1倍。
这些是大趋势。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要减少国际矿业投资风险就要把握这种大趋势。采取不控股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需求、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参股而不控股的合作经营方式,扶植和支持当地矿业资本和经济发展。从利益格局的机制上减少国际矿业投资风险,推动国际矿业发展,增强国际矿业场市场的稳定和中国企业的国际铁矿石市场供需关系平衡的战略调控力。
中国经济和钢铁行业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解决,将直接影响2013年中国钢铁市场的演绎趋势。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终于在一定的投资力度拉动下出现了止落回稳的趋势。虽然目前经济稳定的基础还不牢,但是毕竟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发作的复杂环境中,在面临艰巨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下,驾驭经济稳定发展的调控政策思路已经成熟。这就预示着,20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将延续稳定、较快发展的道路前行。也正是这个基础性经济条件和中国已经进入钢铁需求高消费低增长时代,决定了2013年中国钢铁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将显示小幅波动和总体运行稳定的大趋势。
钢铁企业和贸易商虽然走出了2012年国内市场经济回落风险的环境,但是仍面临世界金融债务危机风险;产业链发展的战略调整;现代大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和产能过剩带来的钢厂竞争以及资源压力使钢铁企业仍面临稳定市场资源供需平衡关系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