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银行“钱荒”,钢贸商慌不慌?
关键词:国内钢市,银行,钱荒,钢贸商  发布时间:2013-07-01

  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6月份以来,反映银行之间拆借成本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逐渐攀高,人们心目中最“不差钱”的银行竟然也到了“缺钱”的地步。钢贸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这轮“钱荒”会对钢贸商带来哪些影响?

  “钱荒”来袭

  有专家分析认为,眼下的“钱荒”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放在了别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或是放在之前4万亿元的投资中,或是借贷了收不回来。那么,钢贸商究竟会不会因“钱荒”而受伤呢?

  石家庄军石物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军明告诉记者,虽然市场行情依旧疲软,但近期公司还未受到“钱荒”的影响。“我们的贷款都属于长期的,所以资金链是有保证的,短时间内没有影响。”同时,他表示,钢贸企业的压力比较大,除了资金难以回笼以外,经营成本也不断提高,除了水电费、人工费外,场地租用费也较以前大大增长了。2006年,每年的租金是四万元,到现在已经涨到了二十几万元,据说明年还要涨。

  国鑫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经理卢国超也表示,自己最近一直在关注“钱荒”的有关信息。他认为,不同类型的钢贸商在这轮“钱荒”中受到的影响大小不同,做现货的(钢贸商)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做终端业务的钢贸商受到的影响则较小一些。“钢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或者找大贸易商进行托盘。去年华东一带已经暴发过一次‘钱荒’,因为信用危机,银行不敢给华东一带部分钢贸商贷款,导致部分钢贸商因此破产退市。但最近一阶段的‘钱荒’对钢贸商影响暂时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观察。”资深分析师分析指出。

  此外,林军明告诉记者,以前银行会跟优良客户做循环贷款业务,而如今,想拿到循环贷款没有以前那样灵活、容易了,这从某种程度上对银行的“钱荒”做了注脚。

  信誉经营控规模

  谈到钢贸企业该注意些什么,林军明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表示自己一个钢贸领域的朋友就受了联保贷款的累。“他们是三家公司联保。前不久,其中一家公司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最后我的朋友也受了很大的损失。尤其在目前阶段,如果搞联保一定要考虑各家公司的实力,防止一倒都倒。”

  此外,卢国超表示,钢贸行业正处在一个转型过渡时期,在危机时刻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该如何获得新生,同时要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作为一种应对措施,我们已经缩小了规模。前一段时间一个钢材采购商到这里购货,价格也还可以,但是对方要求5000吨一结账,我们考虑到资金风险等其他因素,最终没有谈成这笔业务。”

  银行闹“钱荒”,钢贸商也受伤;银行“缺钱”,央行拒不“放水”。对此,卢国超认为,政府也好,银行也好,不能对所有企业一概而论,不予救助。对于信誉好、实力有保障的企业应该给予支持;对于信誉差、实力没有保障的企业应该借“钱荒”之机,予以淘汰。对于如何把握这个标准,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企业的美誉度是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而从一些行业监督机构那里并不难得到。因此,政府或银行对企业只有区别对待才能达到盘活市场、优化市场的目的。

  林军明也认为,如果企业长期以来守承诺讲信誉,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不困难。

  可以说,对于信誉不佳、实力不强的企业来讲,银行的“钱荒”就意味着自己的“钱荒”;而对于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即使闹“钱荒”,自己也不怕。

  6月25日晚间,央行网站发布的一则消息让钢贸商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如一场雨,在“钱荒”的喧嚣中让整个市场稍稍冷静了些。

  该消息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这也许能让钢贸商在融资方面的隐忧得以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提醒广大钢贸企业,最近两年,钢铁行业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行业真正进入调整期,贸易商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尽可能避免传统囤货待价而出的操作模式,努力转变、创新经营方式。

  钢贸企业也许只有经过脱胎换骨之后才会真正做到不怕“钱荒”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