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稳增长拒绝08老路 政策放松只是"一厢情愿"
关键词:宏观要闻,稳增长,政策大幅放松  发布时间:2012-08-14

  提振市场成当务之急 下半年宏观政策不会大幅放松

  

  在“稳增长”被放在更重要位置的当下,市场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方面放松的猜测也多了起来。不过,最近屡屡低于预期的数据和高层的表态却传达了不一样的信息,宏观政策大幅度放松似乎只是市场的“一厢情愿”,而稳中求进依然是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总基调。

  在资本市场方面,下半年,管理层依然会延续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继续推动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服务功能提升,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还将择机出台。而对于近段时间经济基本面导致的市场走弱,管理层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这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维护市场稳定的举措正在形成累积效应。

  货币信贷政策 适度放松不宜贸然放量

  对于通胀,货币政策要更具前瞻性,不仅仅看到年内,还要看到明年。

  当前,“稳增长”被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需要放松货币政策。但同时,物价对需求扩张较为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通胀的效应在增强,这决定了货币政策放松只能适度,不宜骤然放量,同时操作上需要更具前瞻性。分析人士指出,正逆回购、央票仍将是央行最常用的工具。

  货币政策空间大

  受外部需求不足、出口增速放缓以及投资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呈现明显的下行压力。截至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中央也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今年以来通胀压力显著下降,7月CPI跌破2%,这为货币政策操作预留了更大空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总体来说,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增长。下一阶段仍会采取稳健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年底前降息、降准“双降”机会依然存在,预期会出现一次降息,两次左右降准,而公开市场操作应该是比较频繁的经常性行为。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对于通胀,货币政策要更具前瞻性,不仅仅看到年内,还要看到明年;不仅要看到国内,还要看国外。在关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胀预期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随着未来投资刺激的力度加大,也会引发通胀预期。

  央行也注意到了这一潜在风险。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强调,要增强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与之前提法有所调整。

  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而信贷方面,7月份5401亿元,新增之低着实让市场吃了一惊,但5000至6000亿元的量或许会持续至年底。据了解,央行下半年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重在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银行要努力提高信贷的质量而非追求数量。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炜指出,从其各地调研的情况来看,上半年省一级银行均没有接到明确的信贷规模放松的政策指导,年初制定的全年信贷规模计划并未调整。如果这个情况持续,按年初制定的8万亿信贷规模来计算,下半年月均信贷量只有5000至6000亿元,信贷增速难以加快。

  权威人士透露,下半年要着力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总量平稳适度增长,重在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央行日前也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效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结构性矛盾,切实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宗良称,信贷资金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引导贷款投向实体经济。比如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战略新兴产业、煤电油运、农林水利、通讯、公共基础设施、消费和出口等的支持。

  其次,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支持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这样既可以将银行的贷款收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又能为整个经济体注入新的活力,也能改善银行经营环境。

  再次,小微型企业要从自身着手,优化信用等级。这样做,既能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也能切实缓解小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此外,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等。

    中国钢材网观点:其实,我们都明白,中国必须适应20年高速增长后自然的经济增长趋缓的必然趋势,不再执迷不悟地进行错误投资,相当于饮鸠止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中央应该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弹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