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内外需持续不振的经济大环境下,钢铁行业上半年步履维艰。如何挖掘企业内生动力渡过难关,是企业在困境中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玉珠。作为一家民营钢铁企业掌门人的他,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如何看待的呢?
袁玉珠认为,企业要发展,得从自身内部寻找动力。当前,市场正以企业自身的能力为标准进行着优胜劣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生存下来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壮大。但被淘汰的企业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就业安置、企业贷款的偿还等。解决好以上问题,还要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良好的时候,除了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社会效益;当企业遇到困难时,还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分担企业的部分压力。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是要把不符合国家政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装备淘汰掉,同时避免“关小上大”,制造新的产能过剩。
对于企业创新发展的问题,袁玉珠表示,企业创新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相对而言,民营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技术力量薄弱;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发展战略;缺少良好的创新环境,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检测、技术支持等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得不到政策支持……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了调动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中阳钢铁经常适时组织涉及炼焦工、高炉操作工、炼钢工、轧钢调整工、制氧操作工、行车工、电气自动化、白灰煅烧、会计电算化、钳工、发电机操作、冶金化学分析等各个工种的技能大赛。各单位也以职工技能比武大赛为契机,开展多层次、多工种的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这在为广大职工搭建一个展示才能、交流技艺的平台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增强本领、提高技能的热情,营造出了一种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的技术氛围,将进一步推动职工技能提升、企业技术优化升级。
展望未来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形势,袁玉珠充满信心。他表示,2012年中国GDP达到51.9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1.7万亿元。尤其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和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环境下,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这样的一个好成绩,来之不易。目前,经济增长仍靠“三驾马车”拉动,但真正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是创造性企业的效益经济。而我国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制造,形不成强有力的质量品牌支撑,企业复苏的源动力大多来源于国家的宏观拉动。中国的经济机制、体制等方面还有待进行改革创新。下一步,政府将加大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力度,可拉动和带动更多的产业找到商机,找到发展的机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城市基础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让钢铁以及其他产业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机会。而中阳钢铁着重打造出自主品牌,促使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势、品牌优势,进而“双管齐下两头抓”,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中阳钢铁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并放在首位,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企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展示平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我们的主要举措就是强化环保、强化新农村建设,打造“钢中有村、村中有林、林中有景”的独具特色的“吕梁钢谷”,在吕梁山上形成一个现代观光的旅游圣地,使中阳钢铁的品牌和文化优势凸显。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第一看成本构成,第二看科技创新。做好这两点才能可持续发展。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中阳钢铁将首先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发展,处理好成本与利润、质量与品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