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网站今日刊登评论员文章,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系列评论之二《积极推进改革 加快结构调整》。文章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既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释放最大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不少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正变得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大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落实中央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需要深化发展理念,拓展发展道路,更新发展思路,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全面深化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既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释放最大内需潜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保障房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乡协调良性发展。通过科学制定和认真实施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调整区域布局,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加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为服务业发展增添更多更大活力,促使服务业不断壮大。稳步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推动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和“两高一低”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创新质量和转移转化能力,把我国正在快速提高的创新能力有效转变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财政税收具有作用直接、定点调控的特点,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工具。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使财政支出与保民生、扩内需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
统计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服务。要进一步拓展统计范围,不仅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还要更加注重反映其结构、效益、质量等,尤其是注重加强反映能源生产消费、资源和环境保护、新型业态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与转方式、调结构密切相关的统计。建立健全一套与之适应的统计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真正下决心把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做深、做透、做活、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