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1-6月我国钢材出口均价持续下滑,产能持续过剩堪忧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材出口,钢铁行业  发布时间:2013-08-01

  钢铁行业是经济晴雨表。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家。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5.47亿吨,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生产粗钢7.16亿吨,在全球粗钢产量中占46%的比重。2013年上半年我国钢材产量已达5.17亿吨,同比增长10.21%,产能全面过剩。

  海关信息网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钢材累计出口306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2.81%;价值267.70亿美元,增长2.49%;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872.3美元,下跌9.15%。我国钢材进出口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量维持在高位,月度平均价格呈持续下滑态势

  从3月开始,我国钢材月度出口量均超过500万吨,其中4月份达到最高点为555.04万吨。4月份以后钢材出口增速持续回落,从4月的同比增长19.28%一直下降到6月份的1.83%。从平均价格分析,上半年我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保持在每吨870美元左右。其中5月份达上半年最高点,每吨904.60美元,6月份均价回落到866.70美元/吨。2012年1月-2013年6月钢铁出口平均价格连续18个月保持负增长。(下图)

  二、主要出口到韩国、越南和新加坡,新兴市场需求强劲,增速显著。

  上半年我国钢材主要出口到韩国、越南和美国,其中出口到韩国487.19万吨,在我国钢材出口中占据15.87%的比重,出口越南200.43万吨,占比6.53%,出口新加坡159.56万吨,占比5.20%。

  新兴市场强劲需求带动国际市场总体增加。2013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钢材需求强劲,我国出口到越南的钢材同比增长68.03%,出口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增速超过30%。(表1)

  表1:2013年1-6月我国钢材主要出口国别情况

  三、9成以上为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增长乏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飞速增长

  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钢材2907.86万吨,增长12.75%,占同期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94.75%。同期,我国以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仅1.44万吨,下滑29.80%;进料加工贸易出口69.92万吨,微增1.28%,二者在我国钢材出口中的占比合计仅为2.33%。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出口8.48万吨,增速高达169.24%。(表2)

  表2:2013年1-6月我国钢材出口贸易方式

  四、国有企业居出口首位,私营企业增长迅速。

  我国国有企业出口钢材1357.93万吨,增加11.79%,占同期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44.25%;私营企业909.84万吨,增加31.94%,占29.6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71.31万吨,占18.61%。(表3)

  表3:2013年1-6月我国钢材出口企业情况

  五、江苏、河北和辽宁居出口前3位,三者合计占据近半壁江山,河北、天津和浙江保持快速增长。

  江苏、河北和辽宁是我国三大钢材出口大省。上半年江苏出口钢材540.41万吨,在我国钢材出口总量中占比17.61%;河北479.30万吨,占比15.62%;辽宁404.84万吨,占比13.19%;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钢材出口总量的46.42%。河北、天津和浙江省钢材出口增速显著,增长均超过30%,其中浙江省钢材出口增长最快,增速高达65.87%。(表4)

  表4:2013年1-6月我国钢材出口

出口国 出口量     产量    
(万吨) 同比(%) 占比(%) (万吨) 同比(%) 占比(%)
江苏 540.41 5.59 17.61 48.05 -4.17 17.95
河北 479.3 31.96 15.62 32.5 11.43 12.14
辽宁 404.84 13.01 13.19 27.56 -0.2 10.3
山东 280.68 19.04 9.15 23.06 8.72 8.61
天津 230.01 32.1 7.49 18.67 15.71 6.97
广东 135.81 4.18 4.43 18.35 2.9 6.86
北京 175.36 16.04 5.71 17.59 20.7 6.57
上海 162.72 -1.66 5.3 17.55 -7.25 6.56
浙江 145.61 65.87 4.74 17.17 27.68 6.41
山西 40.31 25.42 1.31 6.92 12.34 2.59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持续过剩的原因如下:

  一、过高预期2013年政策红利,日产量屡创新高

  2012年第4季度中央提出新城镇化战略规划,以及预期基础建设投资增长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钢铁企业普遍认为2013年市场消费需求将大增,纷纷提高开工率,扩大产能,加大生产备货力度。中国金属学会数据显示,1-5月我国粗钢和钢材(含二次材)累计产量分别为3.25亿吨和4.26亿吨,同比增长8.0%和10.8%,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提高5.8个和4.5个百分点,钢铁产量日均为215.4万吨[1],创历史新高。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5月上旬全国粗钢日均产量达219.29万吨,创历史新高。

  实际情况是,上半年被寄予厚望的最大政策红利城镇化建设一再推迟,基建项目投资因资金问题进展缓慢。随着政策红利逐渐消失,供应严重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市场正在消化政策红利爽约带来的恶果。钢材市场要想好转,估计得等到下半年城镇化规划具体实施后方有可能。

  二、部分地方政府继续成为钢铁行业扩产的“推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产钢大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

  钢铁生产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化解产能过剩与地方上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有矛盾。地方政府在实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时,扩大钢企的生产能力,成为扩产背后的推手。地方政府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明知钢铁产能过剩,仍然有16个省(区市)把钢铁行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3个省市把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11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433亿元,同比增长0.5%;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1679亿元,同比增长4.1%[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钢材产量超过千万吨以上的省市共16个。其中,河北省生产钢材最多,为1.17亿吨,其次为江苏省,产钢5929.45万吨,二者的增速均超过9%。天津、四川、广西和福建钢材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超过20%。(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以来,房地产、汽车、基建规模持续收缩,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却持续扩张,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价格下降到近3年的新低,钢铁行业面临严峻形势:

  一、钢价暴跌至43个月以来新低

  上半年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整体呈先涨后跌的“V”字形走势。其中,前两个月,国内钢材价格逐步回升,主要钢材均价环比上涨5.52%,在2月下旬出现最高点。3月以后,钢材现货市场交易乏力,市场需求远低于预期,钢材价格整体呈回落走势,5月下旬国内主要钢材品种价格跌至近3年半以来最低点。部分城市热轧等板材跌幅约700元/吨,部分市场线螺等建筑钢材报价跌幅近1000元/吨。6月上旬82家重点钢企询价3797元/吨,环比5月下旬的4082元/吨大幅下降了285元/吨,下滑6.98%,是自从09年11月上旬以来的最低水平[4]。

  二、钢铁产业发展陷入窘境,资产负债率逼近警戒线,整个行业继续亏损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经营风险高企、持续亏损和产能不断扩张使整个行业发展陷入窘境。由此钢铁行业也将政府、银行、上游供货商和下游钢铁贸易商一起带入困难境地。根据钢铁上市公司发布的年报数据显示,截止3月底,全国86家重点钢铁企业的总负债合计为2.98万亿元,总资产负债率69.12%,同比升高1.49个百分点,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

  继2012年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后,2013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在短暂盈利后延续亏损态势。年初钢材价格小幅回升,钢铁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据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1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4.86亿元,但利润额逐月下降,其中1月份13.38亿元,3月已连续下降到2.67亿元,亏损面达到45.3%。随后的两个月,钢企延续亏损。

  三、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下游需求低速增长,全球及国内钢材需求整体延续低速增长态势

  上半年美日经济虽有所复苏,但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新一届政府不断强调“城镇化”和“改革”,积极摒弃以往依靠人力、土地和环境等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格局。2013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为7.5%,较2012年7.8%继续下降。国内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整体延续低速增长,造船、汽车行业后期形势依旧严峻。

  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中国钢铁协会认为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略好于去年,钢铁需求形势将有所好转,预计全球钢铁需求将增长3.2%,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中国预计钢铁需求将增长3.1%,比去年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

  三、贸易摩擦加剧,钢材出口难度增加

  2013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已陆续有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多国就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贸易保护[5]。1月欧盟委员会以中国政府向本国钢铁企业提供补贴为“依据”,拟对中国出口至欧盟的涂层钢产品征收高达50%的反补贴关税。1季度我国钢材出口涉及贸易摩擦案件就有10多起,其中我国钢材出口快速增长的东盟国家涉案较多。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升温,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将遇到更大的阻力。

  针对我国钢铁产能不断扩张的现象,国家积极采取措施继续遏制产能进一步扩张。

  一、淘汰落后产能和金融措施同步

  今年4月工信部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的任务,其中:炼铁263万吨、炼钢781万吨。5月,国家发布《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7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正抓紧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或将推出淘汰过剩产能的“组合政策”,包括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实施差别电价和能源消耗总量限制等。

  在金融方面,国家实施更为严格的金融政策抑制产能过剩。国家层面的金融限制措施已出台。7月5日,国务院颁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金融管理作出详细的界定,实行区别化对待。下阶段,央行和银监会将继续把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摆在重点位置。

  二、下游需求释放,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在房地产方面,全国性保障房工程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下游市场需求放量利于钢材市场缓解产能过剩状况。财政部接连下发三道文件,累计拨付1015亿元支持保障房建设。该项资金将于6月份陆续抵达各个地方政府。

  在制造业方面,前几个月制造业PMI指数虽小幅回落,但仍处于50%枯荣线以上。随着下半年全国范围内新城镇化建设加速,有望刺激钢材需求放量。在消费市场方面,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3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今年建材等家居产品将成为拉动消费的最大亮点,预计同比增速将达30%左右。

  需要警惕的是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把规模做大和钢企纷纷“转战”中西部地区,重蹈东部地区“无序扩张”的覆辙。2009年以来政府相继发布政策,重点指导企业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但在多重政策高压下,钢铁产能在2012年持续扩张到10亿吨。

  随着东部地区钢铁产能过剩加剧,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不断加快“西进”步伐。2012年5月总投资630亿元的千万吨级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江西新余、九江以及安徽霍邱等千万吨级钢铁产业基地均积极建设。山东钢铁、宝钢、首钢、新余钢铁和新兴铸管等诸多钢铁企业对新疆趋之若鹜,纷纷“入疆”投资。“十二五”期间新疆地区粗钢产能年均增速将在20%以上,到2015年总产能达3815万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