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前银行对钢贸商控制贷款,时下银行又集中起诉多家钢贸企业追款,这在上海钢贸行业掀起不小波澜。
据报道,在上海地区,最近有20家左右的钢贸企业贷款到期无法偿还,被几家银行告上法庭。业内人士认为,这次银行集中起诉钢贸企业,对原本融资状况不佳的一些钢贸商来说是雪上加霜。
今年4月份,上海银监局下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警惕对钢贸商的贷款。之后,上海银监局又给各家银行内部下发《关于钢贸行业授信风险提示的通知》,提示银行“防止部分钢贸企业虚构贸易背景的套(骗)取银行贷款行为发生”。一时间,钢贸商的贷款受到限制。
6月5日,钢贸商集体向银行发布公开信,恳请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回成命”,要从化解行业风险的根本出发,不要“一刀切”,保持信贷存量,对优质钢贸商给予续贷支持。公开信引起各方关注,其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情况有了好转。
7月初,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会长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表示,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已经明确表态,对上海钢贸行业目前出现的困境给予全力支持,对于过去的贷款不予收缩,还提及民生银行同意将对钢材贸易商的贷款利率降低两个百分点以上。
然而,没过多久,一些银行将多家钢贸商告上法庭,其原因是钢贸企业贷款违约,到期没有及时归还银行贷款。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此次集中发难,反映出钢贸企业的信贷违约风险又一次集中爆发。
银行将如此多的钢贸企业集中告上法庭,案由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这在上海钢贸领域十分罕见。由此而来,银行对钢贸企业的贷款将更加严格,一般情况下不会再轻易拿钢材质押贷款了。
时下,上海钢贸行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银行表示,今年的钢贸行业信贷政策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对钢铁贸易行业总体采取审慎态度;二是钢贸企业基本准入标准由去年销售收入2亿元调整为今年的3亿元或年销售量10万吨以上;三是对钢贸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将二级(不含)以下钢贸经销商以及市场认可度低、产品销售不畅、主体资质较差的小型钢铁企业的下游钢材经销商列入禁止介入,并对属于禁止介入的已有存量客户,制订可行方案逐步压缩退出。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同期全国贷款总额54万亿元,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其中,上海钢贸行业向银行融资达1600亿元。对此,银行深感不安。原因是,钢贸企业多采用联保贷款,在其中一个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时,由联保小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贷款。但现在钢铁行业整体景气度下滑,钢贸企业整体陷于亏损和周转失灵的状态,联保成了大家都不还钱。于是,银行出于无奈,将一批钢贸企业都告上法庭。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上述问题,银行将众多钢贸企业集中告上法庭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还有一点,即钢贸企业除了经营艰难、资金紧缺外,还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基本准则。据悉,今年6月13日,上海钢贸企业及商会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代表,选择在上海历史悠久的龙华寺进行沟通,由住持见证。参与的钢贸企业表示:“选在龙华寺,是对天对地讲诚信,不说假话,坦诚相见。”然而,时隔不到两个月,这家银行以贷款到时不还为由,将钢贸企业告上法庭。钢贸企业在龙华寺对天地发誓要讲诚信,似乎并没有真正实现承诺。
确实,时下钢贸企业的诚信经营与行业潜规则的冲撞现象较为明显。当前,钢贸行业存在一些资金借贷方面的潜规则,如骗贷、重复质押等。尽管这些企业把自律、自尊、自立、自爱作为诚信经营必备条件之一,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社会制约功能缺失,加上钢材市场持续不景气,钢价频频下跌,钢贸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本经营,行业的潜规则乘虚而入。一些钢贸企业拿银行的贷款,再放贷或进行各类投资,例如炒房、炒股、炒期货,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担保、联保、互保的钢贸企业都被牵连。
此次,几家银行将钢贸企业集中“打包”上告,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钢贸企业采取联保形式共担风险,但行业性风险让联保成为空谈,最终银行将联保户都一并当作被告而起诉。由此看来,从此次事件须进一步引起警觉,钢贸商在解决融资困难的同时,也要抛弃以往资本运作中的那些违规做法。决不能将钢贸作为一个融资平台,以重复质押、空单质押、不实联保和互保、借壳融资等不正规方式从银行套骗贷款,将所获资金用于股市、楼市、期货、地产,加剧银行风险。钢贸商要从这场资金链告急中吸取教训,提振信心,加强自律,诚信经营,全身心做好钢材贸易。
但愿警钟长鸣,钢贸商重获银行信任需要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