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浙江效仿天津重启投资拉动模式:5年投10万亿
关键词:宏观要闻,浙江,天津,投资  发布时间:2013-05-25

  效仿天津 再造“海上浙江”

  “一向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浙江要效仿天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走工业强省之路。”这是区域经济专家对浙江的最新观察。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浙江正在加快实施“4大万亿工程”,未来5年浙江省希望重点推进1000个以上的省级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从而推动此前以“轻”为主的浙江经济向“重”转型。

  10万亿元,是2008年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2.5倍,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计划能否推动地方经济成功转型,进而复兴浙江经济,一切还有待观察。

  效仿天津 加大固定投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改革观察者告诉记者,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至2010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70%以上,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但由于各种因素,2004年以后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让浙江吃亏不少。相对于天津、重庆等获得了很多大项目的地区,浙江更多是依靠自力更生。”上述观察者表示。

  “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拉升GDP有直接作用。”浙江省发改委研究所所长卓永良表示。直到2010年以后,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才开始加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浙江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观察人士表示,此次浙江的10万亿元投资计划正是有点“仿效”当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味道。“现任浙江省省长的夏宝龙,曾担任过天津市常务副市长,从夏宝龙1997年担任天津市副市长到2003年离开,正是天津滨海新区崛起的高速发展期。而滨海新区的发展更多借助央企投资、金融改革等政策红利。”观察人士表示。

  此次浙江提出的“四大万亿工程”,与当年的滨海新区也有相同的地方。根据《滨海新区工业布局规划(2010~2020)年》,滨海新区当时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四大基地”的发展目标,成为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4%以上。“浙江是将滨海新区10年的规划调整到5年之内完成,时间缩短了一半。”上述人士表示。

  浙江省发改委制定的2013年投资目标显示,2013年浙江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要确保增长15%以上,力争增长20%,全社会投资总量突破2万亿元。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舟山群岛已经建成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此前滨海新区和两江新区都是走的这条路,浙江也不能免俗。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547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加快5.8个百分点;浙江省生产总值为72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增速回升1.2个百分点。投资拉动的效果非常明显。

  再造“海上浙江”

  对浙江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49亿元,同比增长2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0.2个百分点,为2009年以来首次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众所周知,浙江产业结构总体上以‘轻’为主,这是浙江的优势,而且按照浙江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承载能力,要想太‘重’也不可能,只能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轻则轻,宜重则重。”卓永良说。

  浙江省1000个重大备选项目分类显示,现代工业设备选重大项目占比最多,共计292个,投资金额高达11239亿元,其中包括装备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临港化工及船舶制造项目、循环经济类项目、传统优势产业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770亿元、1187亿元、565亿元、1412亿元、7304亿元。

  “实际上这几年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根据中央要求和浙江实际,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而大力发展产业链较长的成套装备是浙江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未来主攻方向。”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李大柯透露,在推动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过程中,装备制造可以发挥龙头作用。

  据记者了解,进口装备已经成为浙江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78.1亿元,增长30.3%,比全省工业投资增幅高7.3个百分点;宁波市、台州市、绍兴市装备制造业投资增幅分别达到65.7%、49%、38.7%。

  除了装备制造项目外,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抓手的海洋经济,同样也是浙江的“重头戏”。

  据媒体报道,浙江力争2013年海洋经济有效投资突破2000亿元。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浙江的钢铁、临港重工业、造船等行业也将有一个快速增长。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谢丽群也告诉记者,未来5年,浙江将打造一批千亿级沿海产业集聚平台、一批五百亿级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百亿级涉海企业;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要力争接近9000亿元,比去年增长58%,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32%以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葛立成表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也是对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10万亿何处去?

  据浙江省发改委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表(送审稿)显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嘉兴、金华、舟山等12个城市,共计828个项目,总投资42042亿元。其中,计划在2013年内的投资金额就高达6091亿元。

  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地方财政收入为3441亿元,仅为浙江2013年投资金额的一半,囊中羞涩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必须要融资,仅仅靠地方政府的财力那是远远不可能完成的。”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名金融业人士表示,目前各种旧的融资渠道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发债、银行贷款等已慢慢放开口子,新的渠道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也已准备推出。

  普益财富分析师范杰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信托就已成为地方基建项目融资的另一主要渠道,不少基建项目以地方财政和政府信用为背书。

  与此同时,卓永良也表示,目前浙江正在研究一个优化民间投资的回报机制,使得民间资本在投资重大项目后有钱可赚,倘若浙江省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大幅度回升,充裕的民间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家徐逢贤告诉记者,“其实,10万亿元的资金并不是浙江投资发展的大问题。而是有了10万亿元,我们让这10万亿元去向何处才是关键所在。”

  “应该转变投资方式,从粗放型投资向集约型投资转变,从外延为主的投资向外延与内涵结合的投资转变。而如何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浙江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卓永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