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安倍访俄欲深化经贸关系
关键词:安倍,经贸关系  发布时间:2013-05-06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近10年来首次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消息报》认为,日俄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似乎更具现实意义。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后,安倍公开表示,这次会晤为日俄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长期研究日本财团的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微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其实自从前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日俄之间的经贸合作在大项目领域一直领先于中国。”就在眼下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不断恶化之时,“向东”的俄罗斯却开始倡导建立“朝韩俄中”经济特区。

  尽管日本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都存在领土纠纷,但政治关系的“冷”似乎并没有影响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东北亚地区似乎正在经历着由区域向国家真正推进的经济合作化进程。

  “中日俄之间将推动东北亚地区成为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热点,但这里面也会有区域合作主导权的问题,说不定在中国国内会出现新一轮的‘闯关东’经济现象。”白益民分析道。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的地理中枢。近代以来,东北的开埠通商曾改变了东北的经济地理格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哈尔滨、长春和大连作为新兴城市崛起,取代了齐齐哈尔、吉林和营口曾经的城市地位。也正是近代史上日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虎视眈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T字形铁路交通网络和城市体系。

  自前苏联解体后的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地区就出现过一轮推动区域合作的热潮,不过区域内国家反应冷淡,毕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差异巨大,并且区域内的安全形势更是异常复杂,积极推动者反而是区域外的国际组织和美国。

  早在1988年,一个名为“东北亚经济论坛”的智库组织在美国夏威夷成立,东北亚的范围从那时起就被界定为包括中、朝、韩、日、蒙、俄和美七方参与。

  不过,也有欧美学者认为,中国台湾地区也应列入东北亚范围,因为历史上东南亚这一地理概念并不包括台湾地区。

  美国“东北亚经济论坛”智库曾在中国国内发起过一系列的活动,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在2008年推动研究设立东北亚合作开发银行以进一步加快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以研究东北亚合作开发银行为宗旨设立的南开大学东北亚金融合作研究中心现在已经难觅踪迹。

  就在前苏联解体的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纽约公开宣布提出一项号称可以惠及3亿人口的大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希望吸引中国、朝鲜、蒙古、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共同参与。但直到2009年11月,国务院才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不过,很早就参与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丁四保在记者就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话题采访时依然持保留态度。

  10年前的2003年,中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再次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推动力。但是直到2013年3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才举行第一轮谈判。

  2012年,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APEC峰会为标志,俄罗斯开始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亚太地区,朝鲜更是一度表现出积极对外合作的姿态,也就是在这一年的8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规划纲要》着重提出了加强边境交通运输网络和口岸设施建设、提升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重点产业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及加强人文等领域合作六大重点任务。这无疑会推动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和区域经济合作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