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轰轰烈烈的钢厂停产检修口号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清凉,钢市上下游都受此利好提振,期盼着能略显成效好缓解当前高产量、高库存的局面,然而上旬全国日粗钢产量依旧达到196.99万吨左右的水平,让市场希望再次破灭,失望之余不禁让人反思,什么市场疲弱至此,钢厂也明确表示要减产自救,而最后的产量却不降反增呢?
究其原因,减产自救无非是钢厂方面为了应对自身经营情况恶化、市场供给压力过大、库存高居难下等各方面利空因素而采取的策略,但是具体是否真正能实施,实施过程是否明确落实就难说了。最大的隐患还在于钢厂对于后市的博弈和钢厂之间的博弈。
首先,由于前期钢材价格下跌过多,月初市场略有企稳迹象,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的反弹迹象,部分心态乐观的商家甚至表示期待九月行情的到来,而国家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也刺激了市场。虽然对后期看空依然较多,但些许放松的氛围可能让部分厂家看到希望,临时调整生产计划影响也是存在的。
其次,钢厂内部也存在着是否减产、减多少和怎么减的矛盾,而且随着行情的变化也在调整中。据悉,部分钢企的证券部门坚决否认减产一说,纷纷表示生产销售一切正常,唯恐外界透析和质疑内部情况。
最后,钢厂之间虽然有联手合作,但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互相的推敲和猜想在所难免。国有或者大型钢厂希望通过资金和资源等优势,给中小民营钢厂威慑甚至在市场上将其排挤出去,而后者在生产和操作上更具灵活性,抛却了体制上的束缚为其占据了部分先机。谁先减产则可能导致在市场份额上丧失机会,这是双方都不能失去的阵地。
由此可见,减产变成了空头支票,即使部分厂家确有执行,但对于庞大的产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难以看出实质效果。当前的行情还没有到最底部,市场情形虽倒逼钢厂限产降价但情况似乎并未到最坏的地步,只有当钢厂自发而不是被动减产时,或许才会看到谷底的到来,带来的影响既是毁灭也是重生。所以当前还并未到最困难的时期,后期还要最好长期抗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