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贸信贷危机的结构性差异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贸,信贷危机  发布时间:2012-07-23

  7月18日,王燕再次收到了上级下发的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对钢贸行业的政策导向是“严格控制非钢铁金色链项下钢贸企业新增授信,对于存量业务原则上不再新增授信额度。”

  作为光大银行杭州地区的一位客户经理,王燕回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这种钢贸波动大检查是经常性的。”

  与光大银行在杭州地区的继续收紧信贷政策不同,上海地区的钢贸信贷危机已经有缓解的迹象。根据上海周宁商会的公开消息,“目前上海的交行、民生银行、深发展、中信等银行已承诺对于过去的贷款不再收缩,并下调银行综合收益率。”

  不只钢贸信贷危机的区域性差异,银行对放贷对象的结构性差异同样明显,并且这条线索贯穿本轮危机的始终。王燕告诉记者,“与银行不应对钢贸行业收贷‘一刀切’一样,未来银行对钢贸的放贷也不会‘一刀切’,未来的解决方向同样会呈现结构性差异。”

  频遭点名的压力

  王燕收到的这份《关于要求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涵盖了多个行业。此外,王燕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2012年5月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由光大银行总行牵头撰写,向各分行分发,方便各分行了解当前钢铁行业形势,提示目前钢铁行业存在的风险。

  “钢铁行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每个行业的形势报告我们都有。”王燕说。

  但是对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来说,并不愿意被银行“盯上”。

  “风险提示必然会造成整个行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甚至倒闭的状态,整个行业会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上海福建商会执行会长肖金通表示。“目前这个状态应该说我们个别的是有问题的,个别的问题是个案,把个案当成普遍真理绝对是错误的,那就会造成误导,就会使行业误入歧途。而且指名道姓去讲,我觉得这个是不合理的,也不能这样去做。”肖金通说。

  不只是银行,钢贸行业甚至已经遭到银行监管部门的连续点名。

  去年末上海银监局就连发三份风险警示,提醒商业银行严控钢贸企业贷款风险。今年4月底,银监会再次发文提醒商业银行在向钢贸企业放贷时要进一步提高警惕。“本来银行正常的独立经营,现在一提示,就相当于窗口指导,银行马上就不给贷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作为监管机构,最大的职责就是要管风险,未来需要把这二者之间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为什么其他行业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而偏偏钢贸会出现?因为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涉及的行业很多,涉及到建材、钢材、石材等很多行业。

  对此,上海市福建商会副会长吴文锋认为,部分媒体在本轮钢贸危机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媒体以个案来扩大,说钢贸行业亏损了,造成金融行业对我们钢贸行业融资加以控制,提前收贷或者不能续贷,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郭田勇同样认为,目前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增强。“一个行业有坏的有好的,银行要善于甄别客户,发现不同的企业,不能‘一刀切’,从银行来讲,一直强调要差异化经营,在对待企业、客户选择上,银行要差异化,不能一棍子打死。”“确实我们钢贸是存在资金链的问题,这个资金链问题分析是多方面的,但是目前就是要解决诚信的问题,信心和诚信这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肖金通说。

  结构性回暖

  “你为什么只问我钢贸行业的问题?”王燕问,在她看来,目前钢贸行业面临的信贷危机只是众多行业信贷困局的缩影。

  事实如此,同样在杭州地区,日前有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近日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恳请政府帮助它们度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今年以来,收紧贷款是普遍现象,各银行都有。收紧贷款其实不仅仅是针对钢铁行业、钢贸行业或者特定的群体。”王燕说。

  郭田勇也认为,“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判断这个行业风险大,所以他不愿意贷款,我们也不好干预他,他作出这种判断,他是从经营风险行业来看,他谨慎地对待一些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银行全面收贷的背后,本轮钢贸信贷危机已经从收贷群体、收贷地域等方面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并且愈演愈烈。

  在本轮收贷过程中,闽籍钢贸商成为最大受害者。为什么闽籍钢贸商会成为本轮收贷的重灾区?“银行并不是针对闽商,主要是因为福建占钢贸商的份额最大。”王燕说。

  多位非闽籍钢贸商告诉记者,信贷压力只是当前经营困难的一个方面,但对他们来说更大的压力来自下游需求的疲软。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告诉记者,“银行的授信额度并不能用完。”

  除了这种群体结构性差异之外,地域性差异同样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要重于北方地区,东部地区要重于中西部地区。“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钢贸行业越缺钱。”

  早在今年5月,上海以及苏南地区钢贸行业深受“跑路”风波影响的时候,扬州地区钢贸商向记者介绍当地信贷情况时就表示,扬州绝大多数贸易商的信贷规模没有收缩,银行体系对于扬州本土钢贸商的评价词甚至由保守变为了稳健。

  正如杭州目前在对钢贸继续保持高压态势,而上海出现松动的迹象一样。王燕认为,未来的钢贸信贷回暖也会呈现结构性的特征。

  事实也已经印证这一点,上海的多家银行表示,他们采取的是有保有压的策略,并不对所有钢贸企业“断水断粮”,对讲诚信、坚持钢贸主业的钢贸公司将继续贷款,并且贷款总量不变,对部分好的客户甚至会加大支持。“社会一直在呼吁,银行不要对钢贸行业收贷‘一刀切’,但是为什么又同时要求放贷政策要集体宽松?”王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