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市短期积重难返(图)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市,出厂价格,宝钢  发布时间:2012-07-18

  导报记者 刘勇 济南报道

  钢铁行业持续低迷,连跌3个月的钢价已经创下两年来新低。在铁矿石成本高企和需求不振的双重挤压下,宝钢率先全面下调8月份主流产品出厂价格,市场预计很快会有钢企跟进。

  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现有的利空将继续抑制近期钢市运行,从行业面和中报业绩预告看,钢市短期形势依旧不乐观。

  市场低迷

  12日,继7月份出厂价格全面下调之后,宝钢再次对8月份主流产品出厂价格下调100元—500元/吨,其中,热轧钢下调200元/吨,冷轧钢下调260元/吨,热镀锌下调100元/吨,镀铝锌下调100元/吨,无取向硅钢下调260元—500元/吨。“这反映出板材下游行业需求相当低迷,钢厂面临较大的合同压力。”13日,分析师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前,在宝钢大幅下调7月产品出厂价后,鞍钢、武钢、首钢等均对产品出厂价作出下调,那宝钢这次出厂价格的第二次下调会不会再次引来业内的跟风,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钢铁价格?

  “跟风下调产品价格是一定会有的,毕竟存在行业内部竞争。而目前整个钢铁市场需求比较弱,为了维持老客户,进行降价的情况是存在的。”分析师表示,鞍钢、武钢等主导钢厂也将出台政策,从目前市场状况及钢厂接单情况来看,订货价格将下降。

  分析师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宝钢降价的罪魁祸首。

  正如分析师所说,13日,导报记者在济南工业南路的钢材市场看到一片萧条的景象。诺大的市场只有几家公司开门营业,多数公司大门紧闭,市场门口则停着一排货车,看不到一丝繁忙景象。

  “客户大量减少,以前5个业务员,现在只剩下2个了。”济南正大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徐宁说道,“(以前)我们每个人人手两部电话,基本上电话不离手,但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电话,整天对着电脑无所事事。”

  在大门口等活的司机孙惊雷也一脸无奈。“太萧条了,一个星期接不到两个活,吃饭都快成问题了。”孙惊雷蹲在车旁狠狠地抽了口烟说道,“以前几乎天天能接到活。”尽管如此,但孙惊雷还是选择继续留守。

  分析师告诉导报记者,市场压力正逐步由钢贸商向钢厂传导,钢厂之间的竞争在加剧。

  统计数据显示,6月底7月初,国内建筑钢生产厂家的出厂价普遍下调,其中,沙钢的螺纹钢出厂价在6月份连续三旬保持稳定之后,7月上旬吨价下调了30元;其他多数钢厂出厂吨价的下调幅度均在20至50元之间。钢厂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增加返利、缩小规格价差、承兑汇票免贴息等。

  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1-5月,钢铁生产企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6.9% 。其中,80 家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5.33亿元,同比下降达94.26%,亏损企业亏损额117.49亿元,亏损面达到32.5%。6月中旬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日产量旬环比下降1.74%。6月中下旬以来,国内钢厂检修计划增多。

  市场难好转

  “目前的钢铁市场比较惨淡,生产厂家对产业市场也是比较悲观,就7、8月份来看,整个钢铁市场会持续走下坡路,而且短期内不会有好转。”分析师对未来的钢铁市场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导报记者查阅了部分上市钢企2012年中期业绩预报,除鞍钢股份披露了近 20 亿 元的预亏外,首钢股份和凌钢股份的中报也分别预亏超2亿 元。 此外,沙钢股份、武钢股份等上半年业绩下降幅度也超过50%。

  “上半年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利润降幅非常大,已经公布半年报的上市钢企下降在50%-90%,钢厂继续下调价格以后,钢铁主业亏损情况将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钢厂为保证利润肯定要打压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的价格,所以可以判断原材料市场下半年行情不会有太大好转。”分析师说道。

  由于市场低迷,引人关注的铁矿石价格也有点支撑不住开始下行。据分析师介绍,在内矿市场,河北地区铁精粉价格出现回落,吨价降幅为20元。近期,进口矿与国内矿的价差缩小,钢厂对进口矿的使用比例相应提高10%左右,国产矿的需求低迷,部分钢厂已停止采购。在外矿市场,63.5%品位的印度粉矿报价在每吨140美元左右,一周下跌1美元每吨。据了解,巴西一船17万吨64.89%品位精粉报盘价已从上一周的每吨142美元降至139至140美元,采购商还是暂不接盘。

  分析师认 为,下半年板材行情会好于长材,板材方面有汽车家电行业的刺激政策带动,而长材方面的主要拉动因素房地产行业将继续面临高压政策,很难出现回暖行情。

  分析师表示,从理论上讲,降息利好可以使钢市本身的资金面 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下游行业的生产有所提振。“但是面对钢铁行业积重难返的供需矛盾 ,这种政策效应到底要多长时间才能有所表现、表现的强度有多大,都还有待观察。短期来看,政策利好还难敌钢市基本面的疲弱,供需僵持不下、钢厂库存压力上升的矛盾,仍占据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