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各种对十八大政策的预期效应目前来看均利好钢市,成品材中热轧一路领跑,即使在原料显露趋弱之时,也仍承压上冲。如下图所示,主导市场热轧现货市价呈阶梯状逐渐上行,幅度递增。
然而,此番上行是否持续仍是业界热议的话题,本文就此从目前市场几大现状试做分析:
产量及社会库存释放积极信号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最新数据,2012年10月下旬,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日均产量为151.95万吨,旬环比下降5.36%;预估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为192.57万吨,旬环比下降3.67%,日均产量环比降幅虽出乎市场的预料,但产量的下降进一步缓解了市场的担忧情绪;且从钢厂检修来看,安排在10月下旬至11月的较多,其中唐钢的持续时段最长,这也解释了华北地区为何出现发货少、资源缺的情况。与此同时,在市场的正常消耗下,热轧社会库存也从8月中旬至今,已连续八周下降,现热轧社会库存量为314.83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24.21万吨。就产量及库存数据来看,均释放出积极信号,利好短期热轧现货市价。
不过进入冬季,“北材南下”现象不容忽视,较以往经验来看,东北,华北等地资源将逐步分流到华东,华南等地,虽对于目前来说,将会较好缓解南方资源紧缺的现状,但自有钢厂回货后,供给压力增大易形成价格竞争,或将拖累整体价位。
利润空间犹在,厂商博弈加剧
就表2所示,目前主导钢厂出厂价与现货市场价差逐步放大,高的在600元/吨左右。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在扣除运费及相关成本费用以后,贸易商仍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如鞍钢出厂价为3190元/吨(不含税),而鞍山当地交板成本价核算大约在3630元/吨(含税),利润约在150元/吨左右;柳钢出厂价与市场价差高达320元/吨,但据了解,对于省级及一级代理,在运补过后,贸易商仍有100-150元/吨利润空间。
同样的,对于钢厂来说,以乐从为例,主流规格价格从年内低谷3200元/吨上涨至今,已有800元/吨的幅度,钢厂生产利润空间同样增加。在迈入需求更难复苏的冬季,厂商间的博弈更加剧烈,就近期钢厂出台的政策来看,在沙钢上调230元/吨后,相继出台的武钢,柳钢虽延续上调,但幅度不大,宝钢新一期普碳热轧价格则维持不变,逐渐表明主导钢厂对后期行情顾虑渐多,谨慎为主,现货市价在货少及政策预期良好推动下的虚高上扬或将逐渐回吐,但受制于有限增加的货源,幅度不会过大,建议贸易商理性追涨,综合考虑后期资源的补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