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产能过剩,信心过剩亦正亦邪。一方面,它可以令受信心影响较大的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自我实现。与悲观相类似,人们对这种心理机制的信任感增加了它的实际力量。在全球经济真正复苏前,市场恐怕得经历多次信心过剩的过程。
最近一波基于所谓信心的国际油价升势已经结束。周二,原油期货收盘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挫,收于63美元下方。而上周,油价刚刚创下每桶逾73美元的高点,今年迄今为止油价上涨逾一倍。在如此低迷的市况中,石油表现出特别的“投资价值”。据美国银行/美林的数据,跟踪石油等大宗商品指数的投资工具现在总规模达1250亿美元(今年2月份时仅为800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在油价上涨期间,世界范围的石油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没有任何足以影响价格的变化。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达成的限产目标实现了76%。该供应商联盟的剩余产能十分可观,而同期全球需求比去年减少了300万桶/天。
显然,国际油价完全不理会基本面,石油产能过剩完全不能动摇信心过剩。市场相信经济复苏在望,全球石油需求恢复近在眼前。而当新出台的经济数据不能支持信心时,价格就撑不住了。原油价格自
对油价的信心基石中,最大的一块铭记着“made in China”。作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权威机构预计中国第三季度的日均石油需求量增加3.6%,第四季度将增长9.9%。但别忘记了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数据表明,美国石油需求仍是1997年以来最低水平。再考虑到其他石油需求继续下滑中的经济体,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较上年同期减少1.8%,国际能源署预测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将缩减2.9%。德意志银行报告称,市场期待的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较预想中缓慢,而美国经济强劲好转更难实现。
只要存在预期,就可能出现信心过剩。石油如此,钢铁也如此。据钢铁业内人士经验,占世界钢铁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综合钢铁厂商的平均开工率要到75%才不会亏本,占三分之一产量的电弧炉炼钢企业的开工率要达到约60%。目前全球钢铁业的开工率约为73%。如果不计入中国的生产量,开工率仅为62%(美国和欧洲更低至48%和52%)。总体上,全球钢铁业在今年到2011年面临约3至4亿吨的产能过剩。不及时削减过剩产能,钢铁业不可能实现利润率回升。
然而,在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厂商仍信心满满地卖力生产。这无疑是北京经济刺激计划为他们营造的较舒适的境遇。但风险是,由于看到眼前的需求和基于眼前需求的信心,多个钢铁生产商很可能同时决定增产。将来需求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不能如愿,便会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市场中信心过剩,承担损失的是投资者;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企业、贷款银行、政府直至纳税人都得分享苦果。一个也跑不了。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