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铁业调整策略 破解行业困境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铁业,钢材市场  发布时间:2013-08-05

  日前,江苏永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吴耀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就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破解行业困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吴耀芳认为,去年开始,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上全国钢铁产能继续大量释放,市场走向低迷,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居高不下,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是不争的事实,钢铁产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今年上半年,永钢与其他钢铁同行一样感受到10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钢材市场低迷态势延续,钢材价格在低位徘徊,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尽管今年第一季度市场出现了短暂的“小阳春”,但随后钢价就走上了持续下行的通道。以线材和螺纹钢为例,目前与1月份相比,价格跌了近1000元/吨,远大于原料价格的跌幅,所以上半年大多数钢厂基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本。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因为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而社会库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结构性问题矛盾进一步突出,国内中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出现无序竞争,而一些高端产品却相对缺乏。

  在谈到钢铁行业如何转型升级、破解目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一热点问题时,吴耀芳分析,目前,国内钢铁产能已接近10亿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将难以出现根本改变。此外,近些年,资源和环境因素对钢铁企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调控越来越严厉。在这一形势下,钢铁企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才能走出困境。

  吴耀芳认为,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这既是顺应国家环保政策的需要,也是企业实现低耗、高效生产的需要。

  其次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开发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产品,突出专业化,实现差异化,培育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和特点,在做强做优钢铁主业的基础上,利用所掌握的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实行多元化发展,壮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同时,转型升级还要与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不仅是为了从中寻找机遇,也是为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据吴耀芳介绍,近年来,永钢坚定不移走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道路,持续增强竞争优势,为企业从容应对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钢材市场的跌宕起伏,永钢迎难而上。今年上半年,永钢炼钢362万吨,轧钢39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9.6亿元、利税4.47亿元,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吴耀芳表示,今年初以来,永钢围绕生产经营保持稳健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加快转型升级上重点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产业多元化。5月中旬,永钢联峰重工装备一期项目投产,永钢正式形成“一主五辅”的产业格局,即钢铁主板块和重工、建设、物流、旅游、金融5个辅助板块。6个板块互为支撑,形成合力,优化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大大地提升了永钢的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载体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上半年,永钢共获得36项专利授权,其中1项入选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开发了HRB500、HRB600等高档建筑用材,以及硬线、管柱用钢、焊丝用钢等工业用材。下半年,永钢将继续依靠创新驱动,推进品种结构升级。

  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针对国内市场表现疲软的现状,永钢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海外市场,在新加坡、日本等国继续保持最大的出口商地位,并在马来西亚反倾销调查中获胜,进而迅速成为该国最大的线材供应商。1月~6月份,永钢共出口钢材7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8.4%,创汇4.32亿美元;下半年永钢将继续抓好产品出口,使之成为公司主要增长点。

  四是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今年初,永钢启动了“质量、安全、效益提升年”活动,通过明确目标、绩效比拼的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安全生产,实现降本增效。经过半年的努力,工业用材质量明显改善,HRB500和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还获得了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都有较大提升。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监护,优化工艺制度和作业环境,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的基础。

  五是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永钢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继续挖掘煤气发电和余热发电潜力,将自发电比例从15.56%提升至35.31%;通过节水改造、污水回用,将水循环利用率从98.08%提升至98.52%,吨钢新水消耗从2.52吨降至2.31吨。另外,进一步改进工艺技术,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优化高炉配矿,提高高炉喷煤比、炼钢终点碳命中率和轧钢综合成材率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为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