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连续12年召开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旨在相聚相知,交流沟通,在探讨中形成共识,付诸实践,保障钢铁原材料供需衔接,完善贸易机制,共同构建互利共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钢铁产业链。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目前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二是铁矿石供应情况,三是就构建互利共赢、稳定发展的钢铁生产和铁矿石供应链谈几点看法。
一、中国钢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今年初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钢材市场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钢铁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异常困难。1月~8月份钢铁行业运行的具体指标在此我就不一一讲了,大家去看行业的报表。前期运行主要体现的特点是:钢铁行业产量略有增长;钢材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实现利润大幅下降;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但增速下降;钢材出口略有增长,结构仍须优化。在产能过剩严重、行业效益低下的背景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亟须转型升级。
据正式发布的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2011年,全国生产粗钢70197万吨,占世界当年产量15.27亿吨的45.97%。今年1月~8月份,全国生产粗钢48157万吨,若按8月份日产189.36万吨的水平预测,今年的粗钢产量约为7.13亿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产钢能力2011年末为8.63亿吨,2012年底将达到9亿吨以上。结合当前国家新批准项目的开工建设、部分城市钢厂的搬迁和沿边地区钢铁产业的发展,现有产能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近十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成就了今天庞大的中国钢铁产业。应充分认识到,通过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数量和规模已经不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从追求数量和规模为主到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主,这是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毫无疑问,中国钢铁工业告别粗放式发展,已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必须两眼向内、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实现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将明显加快,必将大大增强全行业的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标志将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钢铁企业以培育优势、特色产品为目标,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从重视数量和规模转变到重质量、重效益,这是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市场竞争加剧,适者生存,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可以预见,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将出现突破性进展。在长型材方面,加快推广使用400MPa及以上的高强度钢筋和钢结构,将加快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与下游行业紧密关联的高强高韧汽车用钢、高速铁路轮对用钢、船用耐蚀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磁感取向硅钢、超超临界锅炉用钢、核电用钢、特种耐腐蚀油井管、高牌号管线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的研发和生产将大大加快;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高温合金等特钢产品将加快升级换代。要加强与下游行业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对接和战略联盟,使行业发展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毫无疑问,以产品升级换代为动力,必将大大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将大大加快。钢铁产能的扩张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为大量落后产能的出局创造了空间和条件。可以预见,“十二五”时期的今后几年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攻坚时期。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将现有的48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38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4200万吨落后焦炭产能、740万吨落后铁合金产能,以及大量的落后轧钢工艺装备和落后烧结、球团、炼焦生产工艺装备彻底淘汰;使高耗能低质量的热轧硅钢片、I级和Ⅱ级螺纹钢筋、25A空腹钢窗料、普通松弛级别的钢丝和钢绞线,以及工频和中频感应炉生产的地条钢、普炭钢真正出局。新陈代谢,适者生存,这正是时代和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
三是全行业节能减排将取得明显成效。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和宏观政策机制的不完善,我国钢铁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1年全国钢铁行业耗能达63200万吨标煤,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根据“十二五”时期国家节能规划要求,吨钢综合能耗要由2010年的605千克标煤降低到2015年的580千克标煤,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10年的248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80万吨,下降27%。作为工业节能重点行业的钢铁业,要大力优化高炉炼铁炉料结构,降低铁钢比,推广连铸坯热送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的高效回收利用,鼓励烧结机余热发电。到2015年,重点大型企业余热余压利用率力争达到50%以上,大中型企业普遍建设能源管理中心;所有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的烟气脱硫效率将达到95%以上。节能减排既是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是钢铁行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将扎实推进。要充分认识和进一步发挥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强行业全产业链建设。第一,全力突破铁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这一发展“瓶颈”,强化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尾矿综合利用水平;要重点扶持一批矿山企业技术改造,加快现有矿山开采建设,增强铁矿石供给能力;要鼓励现有矿山资源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国内矿山的有序开发;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优化铁矿资源的全球配置,突破全球铁矿资源的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规范进口铁矿石流通秩序,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与各方共同构建稳定、有序、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第二,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第三,加快完善炼焦资源保障体系,增强保障能力,要加强与煤炭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炼焦煤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内外焦煤资源供应基地。第四,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发展钢铁行业与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机制,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要完善钢铁物流配送,发展钢铁电子商务和钢铁物流园区建设,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功能;要鼓励钢铁企业建立钢材服务中心,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钢铁新材料和新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产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打造适应市场要求的钢铁全新产业链,开创钢铁行业发展新阶段。今后,产业收入与效益的增长已经不仅取决于企业的产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科技含量的增长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五是优化产业布局和企业兼并重组必将开创新的局面。从数量短缺到产能过剩,为中国钢铁行业新一轮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优化产业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放手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在全行业的影响力、控制力。毫无疑问,新一轮的转型发展必将成就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要有序推进钢铁产业的布局优化和城市钢厂搬迁,逐步解决“北钢南运”和“南矿北运”的不合理状态;要坚决通过全行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在境外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充分发挥中国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参与国际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和建立经贸合作区,开拓市场和建设经贸营销网络,提高中国钢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希望关心和参与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矿石和原燃材料供应商要认真关注和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重大阶段性调整和变化,主动适应,做好产业对接和良性互动。
二、中国钢铁工业的铁矿石供应状况
(一)铁矿石供应现状
1.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保持高速增长。
今年我国原矿产量依旧保持高速增长。1月~8月份,我国累计生产原矿8.39亿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6.1%,再创新高。从地区分布来看,陕西、湖南、山西、江西、青海、黑龙江、四川、湖北、河北的铁矿石产量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陕西、湖南、山西的增幅达到30%以上。当然,受铁矿石价格下跌影响,国产矿增长幅度将出现回落。我们将关注国产铁矿石的生产情况,研究扶持国产铁矿的政策建议。
2.铁矿石进口量稳步增长,价格逐步下降。
据中国海关统计,1月~8月份,全国共进口铁矿石4.86亿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872万吨,增长8.7%。尽管进口总量保持增长,但进口矿金额明显下降。1月~8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金额累计达到66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8.2亿美元。截至8月底,铁矿石进口累计平均单价为137.6美元/吨,比去年同期的164.76美元/吨降低了27.16美元/吨,而且仍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以澳矿为例,从年初的138美元/吨开始,经历缓慢震荡攀升,于4月中旬达到年内高点149美元/吨,随后即展开一波快速回落,到9月初已降至约90美元/吨。
3.进口地多元化趋势明显。
今年初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进口国来源更加广泛,今年我国总共从60个国家进口铁矿石。截至7月份,对我国出口超过500万吨的国家达到11个。其次,以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为主的传统铁矿石出口国,在我国进口铁矿石总量占比中仍保持73.26%的绝对份额,但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的75.39%有所降低。再其次,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普遍加大了对我国的出口。按进口量,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伊朗依旧牢牢占据对我国出口前五名的位置,乌克兰、加拿大、俄罗斯联邦、印度尼西亚、智利紧随其后。其中,加拿大矿进口增幅最为明显,1月~7月份同比增长了41.14%。
(二)铁矿石定价机制发生重大改变
1.指数定价大行其道。
自2010年起,铁矿石价格指数逐渐成为铁矿石交易的主要结算依据。目前,以三大矿山为主采用国外指数较多,而国内也有一些指数在中小矿山以及贸易商中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整体经济下滑,铁矿石市场波动频繁,钢厂长时间亏损,多数钢厂选择多种铁矿石定价机制并存。即便是一家钢厂采购的铁矿石,也多是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现货定价并存。但不管是采购长协矿还是现货矿,基本都以指数结算。2011年10月份钢协推出中国铁矿石指数后,对指数市场起到了标杆作用,抑制了一些指数的人为炒作,以其广泛的信息渠道、可靠真实的数据来源和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行业的高度认同和一致肯定。
2.现货交易平台的推出,丰富了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铁矿石市场现货定价是一船一议或者招标,或者是指数定价,透明性较差。对于钢厂而言,本来就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再用这种透明性差的现货定价方式,更不利于保护钢厂的利益。此时,各方都希望提出一个新的定价方式,现货交易平台也就应运而生。
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建立,能够提高铁矿石定价的透明度和公平性。5月8日,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正式挂牌成立。截至8月31日,境内外注册会员182家,申报量超过6000万吨,成交27笔,成交数量346.47万吨。
三、共同构建稳定、有序、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
铁矿石市场走势的基本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供需关系的矛盾中,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决定因素。从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控房价、调结构、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速,经济增速趋缓。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钢材需求出现了增长停滞甚至萎缩,铁矿石也随之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每吨价格由接近200美元跌至117美元,今年反弹到140美元左右,近期又曾下滑到90美元的水平。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段时间内难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升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明确将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到适度的水平。这样钢材需求的增速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铁矿石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来看,近年来由于铁矿石价格暴涨,矿山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了大量资本流向铁矿石开采领域。据搜集到的材料显示,目前除中国外,全球有43个国家的347个项目正在建设或规划中,预计可形成的生产能力为16.3亿吨,其中2013年可增加3.8亿吨生产能力。国内“十一五”期间确定了16个重点矿山建设,“十二五”期间还将增加一批,预计2016年可形成8000万吨的铁精矿生产能力,其中2013年可形成3000万吨,加上其他中小矿山新增和现有老矿山削减的生产能力,估计国内将新增生产能力7000万吨。所以,我们认为铁矿石正逐步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近期铁矿石价格的快速下滑就是信号。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效果的进一步显现,铁矿石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
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参股入股的方式加快进入境外铁矿石生产领域。随着境外开矿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权益进口矿将由2010年的6000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5亿吨,其中比较可靠的是明年将获得的1亿吨,这对保障铁矿石供应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希望大家认清供求形势!
多年以来,全球铁矿石市场一直被少数大型矿山所主导,处于其下游的钢铁行业并没有相应的话语权。随着铁矿石市场的快速变化,2010年3月份以来,沿袭多年的长协矿定价被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现货价所取代,其实质是全球铁矿石市场仍然是由少数大型矿山所主导。这种事实上的市场垄断必然带来价格的扭曲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建立长期稳定、和谐有序、互利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呼声和强烈要求。
为此,我们希望:一是各方要积极参与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推动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成立,为供需双方提供了直接对接,为公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市场信息,客观公正地反映了价格动态和走势,抑制投机炒作,更好地发现铁矿石现货价格。在此,要求各会员企业不要参加不透明的电子招标。二是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在市场价格环境中,负责任的价格信息是市场行情的客观反映,是市场价格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科学、真实的信息,对供需双方都是有益的。三是要提倡和树立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要坚持重合同、守信用,坚持规范有序和国际贸易规则,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供需双方可以根据能力和需求,采取月度、季度、年度等多种供货方式和国际惯用的风险控制和利益平衡的方法,公平、合理地解决利益诉求,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的共同目标。四是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共同构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铁矿石供应产业链。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的对原燃料特别是铁矿石的巨大需求,极大地拉动了全球采矿业的发展,三大铁矿公司年报数据年年“飘红”。而进口矿价格持续暴涨、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如果长期形成一方暴利一方亏损、一方强势一方被迫接受的局面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希望矿山公司改变过去钢铁企业要粉矿必须搭配块矿、定价标准只能采取普氏指数等不公平的“霸王条款”。铁矿石生产商、贸易商和钢铁生产企业都是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钢铁生产企业的长期亏损势必影响到整个铁矿石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有关各方一定要立足长远,牢固树立互利共赢、合理公平、共同发展的市场理念,努力实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