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低迷的钢铁市场,此前沉寂过一段时间的“非钢问题”再次闯进人们的视线。不过,这次不仅仅是发展非钢产业,钢厂方面更是做出了“调整折旧年限”这种表面功夫;此外,钢贸行业也不再是个“看客”,钢贸商们的经营状况也成为了钢铁行业的关注重点。
行业困境——走到悬崖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日表示,今年1-5月份,中国钢铁生产企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56.9%。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前4个月国内钢铁行业实现利润395亿元,同比下降49.5%,中国钢企的利润降幅较前4个月继续扩大。业内专家表示,钢铁行业的低迷状态依然会继续下去,产能过剩始终制约着钢铁行业的发展。
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此前表示,今年以来,钢铁行业继续面临市场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降、原燃材料价格高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全行业处于艰难的运行态势。张长富强调,钢铁行业继续面临低价格、高成本的严峻形势,致使钢铁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
业内专家表示,原材料成本费用的大幅上升、钢材价格下降、国内外环境不稳定造成的需求逐步减少等因素都是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利润下降的因素,但产能过剩依然是目前整个行业的问题所在,并且始终制约着钢铁行业的发展。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7月6日,钢铁板块已经有19家上市公司发布2012年中报业绩预警,其中有6家上市公司预增和略增,而预警显示预减、首亏、略减的上市公司占近七成。其中首钢股份预计上半年将亏损2.5亿~3.5亿元,同比下降181.76%~214.47%。武钢股份净利润预计下降 50%以上,沙钢股份净利润预计下降60%—90%。
据监测,目前国内现货钢市弱势难改,综合价格指数继续下跌,且跌幅略有扩大。虽然全球三大央行不约而同地释放了宽松利好,但钢市的“直接反应” 还比较平淡,市场信心一时还难以提振。市场人士认为,三大央行举动,从侧面反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严峻形势。在钢产量高企难下、需求增长不足的情形下,钢市商家大多继续选择降价以出货。
在板材市场上,中厚板价格的弱势难改。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主导市场价格普跌,济南、成都、郑州等地的跌幅在加大,需求普遍低迷,成交清淡。市场的矛盾在于,新到货的资源在增多,消费又处淡季,部分库存较高的商家压力加大,报价下调,且实际成交中仍有议价的空间。央行降息有利于缓解市场的资金面,但一时还无力扭转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热轧市场的成交依旧清淡。各地钢厂为减轻库存的压力,正在纷纷加大优惠力度,传导到现货市场,难涨易跌。
在建筑钢市场,跌势略有加重,市场需求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福州、成都等地的吨价周跌幅为90元左右。业内人士说,目前各主要制造业大国的制造业 PMI数据均呈疲弱态势,显示国内外经济运行压力在增加,商家对后市的预期普遍比较差。与此同时,国内主导钢厂纷纷下调出厂价,目前又值高温、阴雨天气,工地施工受到限制,也加大了钢材市场的下行压力。
“折旧年限”——改改成绩单
对于目前钢铁行业整体处在“寒冬期”,钢铁企业利润出现下降的境况下,武钢股份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2012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调整的议案》。武钢股份此项议案的提出将会给企业2012年度净利润增加不超过5.4亿元。除武钢股份之外,宝钢股份、山东钢铁、鞍钢股份等钢铁企业此前也均延长了企业自身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年净利润。
专家指出,对于一些钢铁企业采用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方法来增加企业年度利润,这种方式从表面上增加了企业利润,但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企业以及整个钢铁行业的困难局面。
我国钢铁行业摆脱困境需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钢材生产量、保证钢材价格达到行业内的合理水平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等方式。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新压力,需要企业逐步的去进行适应,这样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平稳和健康。
非钢产业——解一时之急
钢铁产业的持续低迷,让越来越多的钢企将赚钱的希望寄托在非钢产业上。武钢集团11年实现总利润35亿元,其中,非钢产业利润为20.8亿元,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六成左右。而济钢集团非钢产业发展目标是,实现非钢优势产业上市,力争“新产品、新业务、新产业利润贡献不低于利润总额的20%”。
再加上广钢卖香肠、矿泉水,武钢尝试养猪等等这样一些吸引眼球的副业,钢铁类国企发展各类辅业的冲动或已势不可挡。而且,这也并不是钢铁企业的专利,其它领域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虽然按照国资委要求,央企要向少数行业集中收缩战线,但是主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在持续增长的艰巨任务下,部分央企开始把战线越拉越长。
另一方面,除了发展新兴的辅业,即使部分央企未曾发展新的辅业,但在剥离原来辅业时却进展缓慢。比如最普遍的地产业务以及酒店业务的退出,目前都遭到较大阻力,推进缓慢。
钢贸问题——降低成本、提高诚信
全球三大央行不约而同地释放宽松利好,中长期看会有助于现货钢市的企稳,但短期内还难以“立竿见影”。目前国内钢市延续降价出货的势头。据最新市场报告,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国内钢贸业亟待结构调整,提升行业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相关机构分析师认为,钢市的供需矛盾依旧严峻,但诸多利好政策出台有助于钢市的止跌趋稳。面广量大的钢贸行业在市场寒冬环境下,亟待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要思考“今后的路怎么走”。
业内人士说,当前钢贸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交易成本过高,诚信缺失。就单单拿市场的库存量来说,缺乏足够透明的公开信息,社会难以有效判断。今后应加强钢贸业的信用体系建设,把诸如库存等基础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或可以有效抑制“重复质押”等不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