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逆回购难逆钢市紧张
关键词:国内钢市,逆回购,钢市,钢铁行业  发布时间:2012-11-07

  央行6日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注入资金2770亿元,其中7天期1660亿元,中标利率为3.35%;28天期1110亿,中标利率为3.60%。目前逆回购已经成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常规武器,有利于缓解市场上短期资金流动性紧张,但对于早已“干涸”的钢铁行业可谓少许“雨露”,难以“解渴”。

  一、从逆回购的操作手法上看。逆回购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其旨在解决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对于财政缴款、逆回购到期与月末资金问题有较大的缓解。但钢铁行业是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资产负债率高,资金量大,且借贷时间长,对于利率的敏感性要强于货币量的短期供给。从历次央行的逆回购可以看出,7天的中标利率维持在3.35%,银行间拆借利率虽受逆回购影响出现小幅走低,但效果较之降息差距甚大。央行频繁逆回购操作,一方面显示出国家维稳政策的决心和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较低。这样,对钢铁行业的偏紧资金链难有实质性帮助。

  二、从钢铁行业自身来看。近期出炉的企业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10月30日公布的三季报公司中,有7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亏损超过亿元,其中亏损前四名均为钢铁企业,如鞍钢股份和马钢股份亏损均超过30亿,分别为31.7亿元和31.38亿元,华菱钢铁和安钢钢铁则分别亏损25.2亿元和24.6亿元。钢铁经营状况之惨淡可见一斑,负利润及高资产负债率使得钢厂经营和财务杠杆风险加大。鉴于此,银行对钢铁行业贷款审核力度加大,贷款金额也大规模减少。加上前期的钢贸商跑路和重复质押、卷款私逃等事件使得银行对钢铁行业信任将至冰点。除了迫于当地政府对钢铁行业的支持使得银行不得不放款外,银行对钢铁放贷意愿也极低。

  逆回购解决的银行在月末资金和存准上出现的短期紧缺现象,并没有对于银行在中长期贷款时有所支持。加上钢铁行业自身周期长、资金使用量大和出现的信任危机,银行对于其更加谨慎,钢铁行业获得的资金规模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扩大。

  三、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基于国家稳增长政策和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银行在贷款对象上显得更加审慎,贷款流向房地产行业增速也较之前有所放缓。目前钢铁产能过剩危机严重,钢铁减产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这也使得钢厂在获得资金上支持力度迥异。升级则获得资金支持,一味增产则难获资金,然在钢铁升级中风险较大,且周期较长,银行审批也较为严格。

  综合以上因素,央行频繁的逆回购在解决银行短期流动性问题上效果显著,但对整体经济刺激不大,对钢铁行业效果更加微薄。钢铁行业需加强自身信任建设和改善经营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