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时隔近10年重启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业界人士据此认为,央行仍将倚重逆回购来调节流动性,短期内降准、降息等措施不会被考虑。
央行昨日在公开市场进行了3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3.35%,同时进行了200亿元28天期操作,中标利率为3.60%。周二央行公开市场进行了450亿元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稳定在3.35%,同日进行的32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较上次下跌5个基点至3.45%。
28天逆回购操作为央行自2002年12月31日之后首次启动,而持续近一个月的14天逆回购则暂停。
“央行时隔近10年重启28天期逆回购,将会增加跨季跨节资金供应,同时拉长逆回购到期期限,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称,由于9月面临国庆和“十一”假期,金融机构面临季末考核、长假备付等因素,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偏小且逆回购陆续到期,28天期逆回购重启可以将这些因素部分抵消或后移。
昨日进行的28天期逆回购将于10月11日到期,而9月份还有两周,央行完全有可能再继续实施28天期逆回购以平滑资金到10月份。
上述交易员称,央行在公开市场灵活的逆回购操作,令是否、何时降准的争论变得没有意义,现在市场已习惯央行通过逆回购发行利率引导资金成本的政策意图,并已将关注焦点放到逆回购操作的量与利率上。
但另有分析人士认为,逆回购在调节流动性方面可以替代降准,但在有效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方面,降准则不是逆回购能够替代的,况且现在的问题是资金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降准仍有必要,但时点的选择则需要央行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来选择。
本周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资金1650亿元,可用于对冲的到期央票为100亿元,正回购到期150亿元,因持续逆回购操作所造成的资金缺口为1400亿元。据此计算,全周实现净回笼80亿元,为年内净回笼资金最低。这是央行连续第三周净回笼资金,但本周净回笼量较上周的520亿元大幅缩减。
央行拉长逆回购加权期限 时隔十年重启28天品种
夹杂了季末、中秋与国庆双节因素的9月底渐行渐近,经过两周的询而不发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昨日终于在公开市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这是该品种近10年来首度重启。数据显示,央行公开市场最近一次28天期逆回购操作发生在2002年12月31日。
据披露,在公开市场上,周四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50亿元7天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3.35%和3.60%。
至此,央行本周累计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1320亿元;鉴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逆回购为1650亿元,扣除央票、正回购到期250亿元,则本周实现资金净回笼80亿元,为连续第三周净回笼。
“本轮逆回购启动已经三个多月了,两周前央行已经开始对28天逆回购询量,此次28天品种重启符合市场预期。”一位银行间资金交易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样一来,逆回购常态化的用意就更明显了。”
市场人士指出,重启28天期逆回购契合了市场需求,由于国庆长假期限较长,银行备付要提高,跨季资金供给紧张。
某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师表示:“28天逆回购同时具有跨季效应,为保障中秋、国庆双节的资金需求,央行此时推出28天逆回购正好可提前平滑季末的流动性,缓解因长假因素而导致市场资金面可能出现的紧张。”
从之前14天逆回购恢复操作,到央行压缩14天、7天逆回购利差,再到重启28天逆回购询量,在过去一个月里,央行拉长逆回购加权期限的意图逐步显现。
机构普遍认为,逆回购期限的延长意味着其对降准的替代功能更强,致使9月份降准的可能性减小。6月底以来,本轮逆回购操作已经连续进行了十二周,在降准久唤不出的背景下,基本维持了资金面的稳定。
截至昨日收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呈现小幅波动;其中,隔夜利率上涨8.5个基点,至2.6833%;7天利率上涨0.04个基点,至3.435%。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隔夜回购利率上涨7.6个基点至2.684%,7天回购利率微跌0.8个基点至3.417%。
不过,28天逆回购利率达到3.60%,尽管要低于银行间1个月期利率,却高于7天、14天逆回购利率。申银万国分析认为,28天逆回购虽然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度过季度末时点,但是由于资金成本更高,不可避免地要推升货币市场利率;从国内因素来看,未来的资金成本因素是机构关注的焦点。
从一级市场来看,本周三,财政部对300亿元3年期固息国债进行招标,中标利率落在3.10%,远高于此前3.01%的市场预测均值;首场投标倍数仅为1.17倍,创下年内新低,显示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
据多位交易员透露,在月底跨节假日来临之前,资金面预计不会特别紧张,央行将继续保持目前的资金投放节奏,公开市场操作将以对冲逆回购到期、维持资金面相对宽松为主。
在海通证券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姜金香看来,无论是逆回购的数量还是价格,近期都对资金成本下降起到了正向贡献作用。即便央行继续不使用降准,通过逆回购也不太可能把资金成本再调高到3.5%,资金面的冲击逐渐接近尾声。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我们维持今年再降准两次和降息一次的判断。”申银万国分析并称,当前在经济底部徘徊、外汇占款低迷的大环境下,通过降准维持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很有必要,并且更倾向于把降准作为相对被动的宽松政策,即降准是为了维持货币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松水平。
财政部与央行昨日还宣布,定于9月18日进行今年第9期国库现金定存招标,本期操作量400亿元,期限3个月,起息日为2012年9月18日,到期日为2012年12月18日。不仅如此,财政部已经定于本月底前进行400亿元6个月期国库现金定存招标。(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重启28天逆回购 降准预期再退热
“看来近期下调存款准备金又没希望了。”一位股份行交易员如此感叹。时隔近十年后,9月13日,央行在公开市场重启28天期逆回购操作。
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3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3.35%;同时进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3.60%。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个月来持续进行的14天期逆回购当日未再现身,此前两周连续询而未发的28天期逆回购则终于登场,而上一次央行进行28天期逆回购还是在2002年12月31日。
“昨天央行公开市场询量就没有14天期品种,14天期品种月底前就到期了,估计需求不大,此次28天期品种可以跨月且覆盖国庆假期,这个时候推出来也正常。”上述交易员称。
本周央行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放1320亿元流动性,但由于本周有1650亿元逆回购到期,扣除100亿元央票到期和150亿元正回购到期释放的资金,本周仍净回笼80亿元,为连续第三周净回笼。上周央行共进行1350亿元逆回购操作,当周净回笼520元。
自6月底以来,央行持续滚动逆回购,这已是央行连续第12周进行逆回购,加之逆回购操作期限的延长,令市场对降准的预期逐渐降温,上一次降准还是在今年5月。“目前来看,通过逆回购操作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对降准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上述交易员表示。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降准和逆回购可以搭配使用,逆回购灵活性大,可以及时改变,而降准被市场关注度高,信号效应较大。
“但必须认识到降准并非唯一的增加流动性的工具。8月份新增贷款7000亿,远超预期,表明多使用逆回购同样能增加流动性。过去3个月新增贷款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货币政策做到了微调加力。”他表示。
由于本月是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份,银行面临月末、季末考核,还需满足国庆长假的资金需求,因此后续资金面仍有一定压力。但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目前流动性仍然较充裕。13日,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隔夜和7天品种徘徊于2.6%和3.4%附近,基本与前日持平,14天品种则下跌大约5个基点至3.3%左右。
除央行逆回购外,财政部未来两周还将分别开展400亿元3个月期和400亿元6个月期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标,亦能缓解月末和季末临近所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尽管资金面已有明显改善,但债市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调整后仍未有明显好转,收益率持续上行。“物极必反,上半年行情有些被透支,预计这一波调整短时间不会结束。”上述交易员称。(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