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民经济发展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钢铁行业内外交困,在严冬中徘徊,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钢铁业必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面对困境,一些企业将渡过难关,勇立潮头;一些企业则会折戟沉沙,销声匿迹。那么行业当前面临怎样的环境,如何面对挑战、渡过难关?日前,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
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对钢铁需求的顶峰值在8亿吨左右
记者:请您谈谈目前钢铁行业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宏观面看钢铁行业的低迷期还要持续多久?
赵喜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的低迷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去年年初,我在会上曾经讲过一个观点,钢铁行业面临困境和低迷期最起码还要3年甚至5年,我现在还是这个观点。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3年之内,甚至可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钢铁行业都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钢铁行业的增长期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长期,钢铁经济有从动性,国民经济发展了,钢铁就会发展,因果关系不能倒转。钢铁的增长已经不可能再出现过去百分之十甚至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这已成为历史了。我们分析认为增速不超过5%。
第二个原因,当年的美国、欧洲、日本从1974年之后走向钢铁低迷期。以及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两个时间段都使美国的钢铁供应、欧洲的钢铁供应、日本的钢铁供应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走向低迷期。美国低迷期五年,欧洲十五年,日本前后加起来有十年,这个低迷期中日本钢铁连续亏损好几年。像美国政府、欧洲等这些钢铁大国纷纷采取限制产能措施。欧洲大多是私有企业,政府拿出补贴资金,将企业私有化,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兼并重组,政府拿一些资金给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职工安置,给予一些补贴,还有兼并主体,所需补贴花了361.5亿元。再说日本,鼓励大的钢铁企业兼并一些小的钢铁企业,这些国家都用了差不多5年甚至10年多的时间,我们才刚刚开始,低迷期不会今年或者明年就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每1亿元的投资对钢材的消费强度在下降。每1亿元的投资所需要的钢材,由过去的1700多公斤下降到1300多公斤,以后还要下降。以上这几方面因素加在一起,就是中国对钢铁需求的顶峰值,或者说与顶峰值很近了。照我个人观点来说,差不多在8亿多吨。
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潜力在8000万吨
记者: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滑、进口矿价高位、企业效益低微,作为占半壁江山的民营钢铁企业,你认为其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赵喜子:民营企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半壁江山。需要化解产能过剩。国务院近期就要出台一个关于化解钢铁产能的指导意见。化解产能或者叫压缩产能,对于民营钢铁企业任务很重。为什么呢?
相对来说,落后产能在中小企业占的比例比国有企业要高一点。还有民营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人才储备比国有大企业要差一点,在转型发展、调整结构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国有大企业要大。民营企业在淘汰落后方面能够做的工作,就是依据工信部一再强调的400m3以下的高炉,30吨以下的转炉必须淘汰。根据我们的摸底调查,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淘汰,不只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里也有,主要在中小钢铁企业里,特别是小企业里。如果按照工信部的标准,把400m3以下的高炉,30吨以下的转炉全部淘汰的话,我们去年年底的产能是9亿7千万吨,可以压缩4500万吨的产能。
此外,这些中小企业还要压缩所谓的虚增产能,比如一个30吨的转炉它一年可以炼出50万吨的钢铁,这样就造成钢水的质量不好。钢水质量不好,钢材质量就难以提高。如果把炼钢质量提高一步,把炼钢吹氧的时间稍延长两分钟,30吨的转炉一年最多可以生产40万吨的钢铁。虚增的产能就可以减少。就民营钢铁企业来说,提高钢水质量和钢材质量,虚增产量都可以压缩掉,约有4000万吨以上,两项加在一起就超过8000万吨,这是中小企业应该去做的。
国家以及发改委马上要出台政策,要严格执法,要求环保。要对环保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强行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淘汰出局。这对于年产量只有20万、30万吨环保欠账较多的小企业,很可能就要退出市场。就这方面来说,执行起来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同时因为有些企业要退出市场,在压缩产能、淘汰落后过程中,需要支付必要的成本。美国、欧洲、日本都有先例,我们到现在为止,一分钱没拿。
目前不少企业亏损,主要是打价格战,亏了也得卖,亏了也得组织生产。对一些企业来说,停下来是死,继续生产也是死。停下来死的更快。国有企业面临职工工资问题,贷款问题,一旦停产,银行就要来催债,资金链一断企业就完了。企业这种状况还能维持多长时间?如果不认识到这种情况后果的严重性,将来会出事的。
钢铁企业现在负债率在上升,负债率已经接近70%。制造业负债率到70%就是一条警戒线,承载能力下降,风险加大。国企负债率更高,民营企业的负债率也在不断地上升。所以这么高的负债率导致融资成本太高,民营企业的中长期银行贷款很难。
由于产能过剩,商品库存上升,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企业要生产就得有流动资金,怎么办?就去找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不借,就找影子银行借,融资成本增高。再不行了,就在采购原材料、装备上转为拖欠,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钢铁行业如何走出危机,眼前先要保命。今年第一季度盈利了,这是一个虚假现象,长久不了。到了五月份又开始下降。二季度肯定不如一季度,那么三季度、四季度呢?我个人认为今年全年将比去年还要糟。
摆脱困境:市场是根,管理是本,现金是王
记者:面对此种困境,您认为钢铁行业如何走出危机?何时才能走出危机?
赵喜子:要摆脱这种困境,首先,钢铁业界人士要有充分和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要指望过个年就好了,又大干快上了,不现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认为困难短期内就过去了,将加速企业的死亡。这种适应过程比较长,不是一、两年的事情,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此,钢铁企业就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从长计议,不要在产能扩张方面再做文章了。要过紧日子,一步一个脚印,不要追求规模,加快品种调整,瞄准未来的市场。也就是战略的调整要适应未来,而不是等两年原封不动。
第二,加强企业管理。事实上,企业管理好的都可以熬过这一关。市场是根,管理是本,现金是王。宝钢之所以不亏,就在于管理。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管理跟上了。困难当头,现在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分水岭,管理好的,效益好;反之,效益不好。平时看不出来,从去年到现在,就像退潮一样,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一定要不断地降低成本。因为矿石价格被别人垄断,最近虽然有所下降,但不可能降到我们期望的那个点。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制造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上做文章。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成本降不下来,一直亏损,现金链就会断,企业就无法生存了。所以必须降低成本,这里面还包括采购成本、人工成本。
第三,企业要提高对市场的捕捉能力。沙钢做得就比较好,对市场的捕捉能力,反应机制非常强。比如最近的市场行情价格下降,沙钢很快能做出决策,哪些品种要减产,如果价格上升了,两三天内,就能调整品种。而很多国有企业决策往往要十天八天,等价格上涨的波动过去了才开始生产,已经晚了。很多民营企业之所以做得好不亏本,不只是用一些手段,比如合理避税,人工成本低,财务费用低,其实它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很多人不注意,就是它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极强,这也与企业的体制机制有关。所以国有企业就要在体制机制上搞活。
第四,就整个钢铁行业来说,要把我们的技术、把钢铁制造业做到国际市场上去。通过外包服务把国内的过剩产能化解掉,起到促进消化产能的作用。我们很多企业具备这种能力。比如中冶联钢,就是一个外包型企业,他在国外建了发电厂、炼钢厂等,然后把我们的人才、技术引到国外去建厂,承包项目,把中国的钢材通过装备进行二次出口,通过二次出口,缓解国内市场压力,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困境的时候,政府部门在化解产能和帮扶行业走出困境上,要研究一些政策,不能光停留在一般号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