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铁巨人:你该瘦身健体了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铁巨人,产能过剩  发布时间:2013-07-23

  彷佛一夜之间,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耗能大户”、“污染大户”等各种“声讨”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则是钢铁巨人“高烧之后”带来的“后遗症”。经济转型的阵痛期,中国钢铁业,正面临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达摩克利斯之剑:钢企资产负债率创新高

  最近,流传甚广的一则重磅消息是“央行下发内部通知,严禁向水泥、炼钢、炼铁、化纤、电解铝和煤炭等近十个产能过剩行业发放新增贷款,同时禁止上述行业以短融券、中期票据、可转债、新发企业债等方式融资。此外,对愿意自动停产、弃产企业,可减免部分贷款利息或帮助转产。”

  援引媒体消息,近期确有商业银行已接到总行转发的风险提示通知,通知称,将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以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合理上收授信权限,特别是涉及扩大产能的融资,授信权限应一律上收到总行。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对违规已经建成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发放的贷款,采取妥善措施保全银行债权安全。

  通知同时指出,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分析师在其分析文章中指出,钢厂等行业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来自银行,一旦这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就会增加银行的呆坏账。“从历史上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看,爆发危机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重要行业资金链断裂,造成金融信用崩溃。”

  数据显示,今年5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负债总额突破3万亿大关,资产负债率达创纪录的69.4%,基本进入高风险经营区域。

  一季度主要指标显示,3月末,列入中钢协财务统计的全国86户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资产负债率为69.12%,比去年同期的67.63%,升高1.49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毋庸置疑,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高企,既有长期扩张的因素,也有经营方面的问题,“根据基本面情况预测,全国钢铁行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或将长期存在”。

  据悉,此前几个月钢材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钢企价格倒挂、库存高企,流动资金周转出现“堰塞湖”,甚至出现部分企业借款“度日”的窘境。

  除了“钱袋子”收紧带来的拮据,今年以来,钢铁行业面对的环保治理也是“压力山大”。

  值得一提的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公布,而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京津冀地区,将首当其冲成为整治的重点目标。

  环保部5月份全国空气质量月报显示,5月份74个城市仅六成天数空气质量达标,京津冀地区的达标天数,从4月的50.6%下降到27.4%;北京市达标天数,也从4月的62.1%下降到25.8%。

  “体虚的钢铁巨人”

  据统计,截至7月21日,已有17家上市钢企发布中报预告,其中3家中报预减,1家首亏,6家续亏,业绩预降公司占比近六成。另有4家上市钢企预报业绩预增,3家扭亏。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业绩预计亏损最大的公司是华菱钢铁。该公司预告的上半年净利润为-39300万元至-37300万元,较上年同期(-13.04亿元)有所好转。

  蝉联两届行业亏损王的*ST鞍钢,在“披星戴帽”之后首次盈利。去年同期,该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9.76亿元。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行业不景气,钢铁主营业务始终无起色,变卖“家产”也成为诸多钢企的救命法宝。“*ST鞍钢恐怕此次只不过是实现了‘账面上’的盈利,其利润来源主要是通过与集团的资产置换以及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月-5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为0.19%,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亏损面为43.02%,同比上升8.14个百分点。

  而去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也仅0.04%。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钢铁业的收入利润率,一直在工业领域“垫底”。过低的收入利润率,将会成为钢铁业永远的“隐痛”。

  鉴于钢铁业的严峻形势,中钢协会长朱继民在钢协四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指出:“钢铁行业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中国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绝不是简单地熬过一个寒冬,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日前指出,“欧洲钢铁业产能过剩用了20年调整,我国的产能过剩也相当严重,尽管调整也许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也需要至少5到10年”。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则认为,“行业的冬天还没到,现在还处在深秋”。

  虚弱的病人:靠“输血”能否康复?

  6月27日,凌钢股份公告称收到辽宁省朝阳市财政局下发的财政补助资金3.5亿元,其中技术开发补助1.5亿元,贷款贴息2亿元。而其之前在6月3日晚间还公告称,收到北票市(隶属朝阳市)向凌钢股份北票钢管有限公司下发的政府补贴,这笔补贴资金为3180万元,理由是用于改善企业资金周转状况。

  凌钢股份仅这个月就获得地方政府3.8亿元的补贴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凌钢股份主营业务巨亏3.35亿元,然而,当地财政在年底共发放5.05亿政府补贴。凭借地方政府补贴资金,凌钢股份在2012年实现年终净利润逆转。

  在2010年及2011年,凌钢获得的财政补贴分别为1775万元、235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在普遍亏损的钢铁行业,政府对钢企的补贴并非孤例。

  据统计,在沪深两市35家以钢铁作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仅去年1年,政府对于钢铁企业的财政补助总额即达到61.457亿元,这一数目为2011年的两倍。

  “钢企亏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来为企业输血的现象普遍存在。”分析师表示,完全靠政府补贴,对于正在推进的淘汰落后产能的钢企来说,肯定不是长远之计。

  “钢铁行业下半年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出手为亏损钢企兜底,”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的国有钢铁企业实际已经资不抵债,再坚持亏本生产,可能将会形成越来越大的黑洞。

  “痼疾”背后

  一位来自大型国营钢企的业内人士坦言,钢铁行业老生常谈的那些“痼疾”,如“越亏越产”,产能越淘汰越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数钢厂管理者“政治责任感不够”。“反正亏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民营钢企,情况则不同,他们亏的都是自己的钱,因此,它们对市场的灵敏度更高,”他说。

  据介绍,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之所以连年巨亏仍然坚持生产,主要是有政府支持,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亏损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连年财政补贴,要GDP和税收,不愿工人下岗失业,加上国有企业本身的体制机制问题,所以出现了“产量能增不能减、生产线能开不能关、工资能涨不能降、人员能进不能出”四大怪病缠身的现象。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行业严冬,钢厂应学会做减法,断臂求生”。据其透露,某国内国营钢厂有3条生产线,鉴于当前市场依旧低迷,关停了1条产线,“瘦身”后盈利情况尚好。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安赛乐米塔尔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东国制钢公司、纽柯钢铁公司、AK钢公司、新日铁公司、JFE钢公司等,几乎除中国外的世界著名钢铁企业,都停过高炉和轧机,而且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最多时在全球关停十几座高炉,减产数百万吨。”

  此外,他直言,近几年钢铁行业所谓的兼并重组,基本上都是简单的“1+1”,“基本上还没有见到哪个成功的,兼并重组后盈利的很少”。

  “嘿,胖子,你该瘦身健体啦”

  行业低迷,一些中小型的民营钢铁企业情况相对乐观,这多少令深陷亏损泥潭挣扎的大型国有钢企“羡慕嫉妒恨”。

  “一个市场就像一个社会,总有其阳面和阴面。阳面的人风光,但却不一定快乐;阴面的人卑微,但却不一定不幸福,”分析师对此表示。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相对民营钢铁企业,钢铁国企竞争力基础不错,在装备上有优势,管理也比较规范化,产品质量、员工素质、研发水平整体也比较好,主要存在的是机制问题。

  在其看来,这种机制问题,就是“不能按市场决策”,亏损也要干,不如中小民企,中小民企是根据市场行情决定生产情况,不做亏本买卖。

  “该不该上马项目,上多大的项目;如果亏损该不该停工,停工的话停多少。中小型民企在考虑这些问题时,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不会做违背市场的事情,因为事关投资者的钱袋子,”一位民营钢企的中层说。

  他同时表示,在技术上,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普遍优于民营企业,但这些“先进”并未充分发挥出来。“近些年,国内钢铁企业都投资建设了大高炉替代之前的小高炉。这些大高炉投入大,科技含量高。但在目前产能运用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大高炉不能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影响了效率。”

  刘海民表示,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曾引向深入,但近年来始终停滞不前,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倒退。他认为,解决钢铁国企普遍性亏损,一方面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靠国企自身改革调整,否则整个行业就完了。

  他同时表示,目前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要坚决大力推进兼并重组,连年亏损的国有钢铁企业,不具备竞争力的生产线,特别是有的北方钢厂物流成本过高,该关闭的应该果断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