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2年:钢贸市场“门前冷落鞍马稀”
关键词:国内钢市,2012年,钢贸市场,  发布时间:2012-12-24

  钢铁市场供过于求时代已经来到,钢贸行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薄利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在2012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年中,世界经济集体疲软、中国经济遭受“外忧内患”,GDP涨幅跌破改革开放以来8%以上的神话即将成为现实。产能过剩、市场低迷严重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2012年钢铁市场运行特点

  “伟大的产能、惨淡的市场、微薄的利润”形象地概括了当今的钢铁行业。众所周知,“高产能、高成本、低效益”是近年来钢铁行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俨然已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心中的“痛”。

  纵观2012年,钢铁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行业亏损。扣除投资收益、采矿收益等,钢企主业全面亏损,每生产1吨钢基本上亏损70元,有的甚至1吨钢亏损超过300元。

  在“供过于求、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2012年钢铁市场呈现出“低价格、供给低增长、库存持续走低”几个新特点。

  1.低价格。

  从2011年8月底开始下降,到今年9月中旬结束,钢材价格连续走出近13个月的下跌行情,今年3~4月份虽有小幅反弹也是一闪而过,未能阻止下跌大势。9月7日,CSPI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到99.24点,跌破1994年原点100点,钢价一举回到18年前。直到9月下旬,钢材价格才开始一波反弹走势。在如今高企的成本之下,2012年的钢材可谓名副其实的低价格。

  2.供给低增长。

  2012年1~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5.42亿吨,资源供应量同比增长1.69%。1~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增加906万吨,粗钢净出口增加了577万吨,大约三分之二的增长量用于出口了,粗钢资源供应量事实上只增加了0.7%,去年同期增幅是6.6%。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在7.2亿吨左右,比上年大约增长2%。新世纪以来,我国粗钢资源供应量增幅一直处在百分之二十几到百分之十几。2008年金融危机,钢厂大面积停产,也增长了2.3%。由此来看,2012年的钢材供给处在明显的低增长状态。在高产能的大背景下,出现低供给的主要原因是低效益和去库存化。

  3.社会库存持续走低。

  从2011年6月份到今年9月份,钢铁流通领域经历了三轮去库存过程。第一轮是去年的四季度,随着价格的大幅走低,库存明显下降;第二轮是今年的4~6月份,市场期盼的春季行情黯然失色,社会库存迅速降低;第三轮去库存是在今年的7~9月份,是一次不计成本的去库存,也是最彻底的一次。

  中国钢铁现货网库存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份,五大钢种(螺纹钢、线材、热轧、冷轧、中厚板)社会库存全年最高点出现在2月17日当周的1927.32万吨,随后库存整体呈现弱势下滑格局,进入9月份去库存化速度明显加快,截止到11月23日,当周社会库存量降至1192.7万吨,创下2009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

  二、2012,钢贸企业步履艰难

  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钢贸企业承受的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经车水马龙的钢贸市场而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2012年带给钢贸企业的不仅仅是盈利大幅下降甚至亏损,更可怕的是生存危机。

  1.上下游产业链延伸,钢贸企业腹背受敌,生存空间大幅收窄。

  首先,作为钢贸企业的上游,钢铁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代理模式逐步被钢铁企业的直供、直销取代。

  由于钢铁市场“供过于求”,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加上2012年钢铁陷入全行业亏损,引发了钢企营销模式的演变,直销、直供受到空前的重视。调查发现,钢厂把直供、直销工作抓得很紧。华东地区一家大型钢厂明确营销工作的重点:以满足终端用户交货期为重点,以保证小批量、冷门规格及时供货为手段,优化生产组织和库存结构,逐渐实现按月交货向按周交货转变,将直供、直销比重再提高。目前,不少钢厂的直供直销比例已经高达80%以上,直供、直销的品种由以往的专业性较强的专用钢材如优特钢、造船板、汽车板等逐步扩展到面广量大的螺纹钢、线材等建筑钢材。

  其次,民营钢铁企业大库存销售,既是生产企业又像贸易企业,其灵活的生产、相对的价格优势让钢贸企业苦不堪言。

  第三,一些大型钢铁需求企业由于批量大、需求稳定,更容易获得钢厂政策支持。为争取更好地利用优惠政策,不仅集团内实现统一采购,同时为配套商代理采购。目前,不少大型集团干脆把供应处转型为供销公司,成为新型钢贸企业,实现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与传统的钢贸企业相比,这些新型的钢贸公司有很多优越性:其一,由于其本身就是生产企业的供应处,既供应又销售,市场一旦有变,库存可供企业自己使用,从而把损失降到最小;其二,供需企业间具有双重利益关系(相互供应),渠道易于稳定。其三,隶属于大型集团,它的意义远远不限于盈利,流通企业丰富的现金流可以改变生产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为企业争取良好的融资。

  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弱化了传统钢贸行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同时也弱化了钢贸企业蓄水池作用,对于传统钢贸行业来说,不仅仅是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还带来了行业生存危机!

  2.金融企业谨慎面对钢贸行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由于行情低迷、价格不断下滑,2012年钢贸企业经营极其困难。据报道,江浙等钢贸大省因经营困难,有将近3成的钢贸企业破产或者转行。

  由于经营困难,钢贸企业融资贷款危机接踵而来,席卷整个行业。银监会在4月份就向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醒,要求商业银行关注钢贸领域贷款风险。坊间不断传来钢贸企业老板自杀、跑路的消息,钢贸企业集体被银行起诉、被银行追债等消息不时见睹报端。

  由于风险重重,金融部门对钢贸企业贷款非常谨慎,有些银行甚至提出了“防火、防盗、防钢贸”的口号,部分银行直接停止了对钢贸企业融资,很多钢贸企业因此无法获取正常信贷。失去金融支持,使钢贸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3.要生存,传统钢贸企业只有创新盈利模式。

  钢铁市场供过于求时代已经来到,钢贸行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薄利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下,钢贸企业仅仅依靠“低买高卖”的销售方式已经很难赚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目前的钢贸流通环节过于繁琐,小型没有竞争力的商户严重过剩,也是钢贸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按目前全国近30万的钢贸商户计算,在接下来的市场整合中绝大部分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显而易见,传统钢贸企业要生存下来,成为30万中的佼佼者,必须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经营模式转变。(本文作者系郑州鹏宇特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