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石家庄市河北会堂召开,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作了题为《用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会特邀报告。这也成为张庆伟在河北省履职一年之后,对河北钢铁工业的指导当中,最具特色最具指向性的一次规划。
在钢铁产能过剩,钢企亏损的环境下,外界纷纷试图从这份报告中寻觅这位国内钢铁大省的省长对河北钢铁工业的政策施力点。
张庆伟在报告中重点强调,科技创新带来了钢铁业的繁荣发展,科技创新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界评述,这位被称为“技术型官员”的省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钢铁企业的技术提升上。
用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的话来总结:“由于出身于企业,省长对企业把握比较准、比较稳,对企业抓得比较务实。”
省长的细节
在此前不久,宋继军以及河北省内冶金行业的几位专家受张庆伟邀请,针对河北钢铁工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省长无论是工作思路,还是关注点都比较务实。”宋继军回忆,张庆伟对河北省的钢铁企业重点关注技术实力,“在全国能干什么,在世界能干什么。”
这与张庆伟过去的经历密不可分,张庆伟曾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又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央企担任主要负责人10年。
正是基于这样的复合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张庆伟对河北钢铁工业的独特发展理念,将政策的着眼点落在企业,将政策的抓手落在科技创新上。“必须不断加快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必须鼓励支持钢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他是从企业出来的,对科技创新带给企业的意义理解更深刻。”宋继军说。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张庆伟在河北担任省长之后,在对钢厂的几次考察中,每次都会提及“技术创新”。
在本次科技年会召开之前的4天,张庆伟刚刚在承钢考察完毕。张庆伟在详细了解了设备配置、装备水平、提钒工艺、成本指标等相关情况之后,问道:“与攀钢的成本有多大差距?目前有哪些攻关重点?下一步还有什么想法?”
对症下药
“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使钢铁业在转型升级中提升竞争力。”张庆伟在报告中强调。
事实上,面对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精细化的钢铁市场需求,面对新材料等钢材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依靠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市场已成为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求生存的主要战略选择。
但是,“大而不强”却是中国钢铁工业尤其是河北钢铁面临的最大尴尬。这种尴尬在张庆伟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主抓国产大飞机项目时已经遇到。
由于大型客机的安全性、耐久性要求都远远高于汽车、火车等民用产品,运营寿命高达几万个小时,长达几十年。因此对材料、冶金等上游产业的要求非常高。
在与宋继军的座谈中,张庆伟讲述,当时把中国的大小钢厂走遍之后,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产品。“只有抚顺特钢能提供一部分,但还不是主导产品,一些细小的螺丝都需要进口。”
结合河北钢铁工业的特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装备水平低制约了产品质量层次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已经影响到产业生存。
正是这种工作感受,促使张庆伟主政河北之后,对河北钢铁工业重点关注在了科技创新上。这也延续了他过去的工作思路:“通过大飞机研制带动相关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
老课题新办法
根据宋继军的分析,张庆伟对河北钢铁工业大刀阔斧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对钢铁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既是个老课题,也是个新课题。
自从2007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后,河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省。
2011年达到了1.6亿吨,占全国产量的1/4,河北钢铁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位。“这么大的产能下,钢铁结构调整对历届省长都是主抓的重点。”“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市场和政策约束,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已成为整个钢铁行业的共识。”这是张庆伟在钢铁大省主政一年之后对钢铁现状的总结。
事实也确实如此,国内外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已经对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机制。
主要表现为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成本上升、下游用钢需求减弱。这种现象在河北尤为突出。
对此,张庆伟给出的河北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大幅压减钢铁产能”,“推进企业联合重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这种结构调整的基本路径还原之后仍然是:“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到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钢铁行业还是在其他行业,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结构调整之后往往伴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国进民退”。“省长的态度很明确,国有和民营都支持。”宋继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