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保价销售,一会儿又降价销售,这让本来已经低迷的钢材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钢铁行业利润水平从年初到现在一路走低,有的钢企已步入亏损状态,虽然保价还能理解为阻止亏损的延续,但降价就很难理解了,继续保持着钢材的高产能释放,使利润进一步降低?或亏损进一步扩大?很违反常理,或许钢企在这段时间内为摆脱亏损,或为盈利找到了出路,为降低钢材价格拓展出了空间,为此笔者也做了几种猜想。
猜想一:全球钢材企业为对冲铁矿石采购的风险,纷纷参与铁矿石掉期交易,或参与FAA平台的远期交易,国内早期有的钢贸企业参与了这类平台的运作,如果国内的主流钢铁企业参与了这类对冲交易,无疑会降低铁矿石采购成本,钢企的钢材生产成本自然也会降低,为钢材降价打开了空间。
猜想二:年初国内主流钢厂多数提出了非钢之路,有的钢企提出,未来非利润要占到全部利润的30%,这些非钢之路不论是开展钢材物流,还是养猪,已走过了半年,一定是成绩显著,其盈利水平的提高,却能补贴钢材销售的微利或亏损,从而为钢材保持增长的销售量,即使降价也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盈利。
猜想三:钢企管理成本实现有效降低可观推动钢材价格下滑。尽管国内主流钢厂与民营钢厂的管理水平高低,但是管理成本方面,主流钢材企业远远高于民营钢材企业。或许随着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使用,内部挖潜进程加快,钢企的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为钢材生产成本下降提供了可能,那必然引发钢材销售价格降低。
猜想四:以资源短缺为基础条件,建立了许多研判钢材市场的分析体系,到今天钢材资源过剩已走过了几个年头,钢材企业早已着手建立与目前市场相适应的研判指标体系,或许到今天这些指标体系已成熟、完善,那么今天的降价,可能是通过这些指标体系的分析预期,研判出未来钢材市场价格必跌。
猜想五:如果不是上面所述,或许由于钢材市场价格的低迷,签约贸易商还在减少,钢厂直销遇阻,导致钢企钢材库存不断增加,为保证钢材产能的释放,留住签约钢贸商,被动降价。
猜想六:目前钢企的结算制度是以结算期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的,在钢市低迷期,特别是结算期内,前期价高、后期价低会引发钢贸商的现货抛盘,以打压结算期内后期市场价格,这样就会倒逼钢企降低结算价格,同时也会引发下一结算期的再次降价。
猜想七:在钢材资源短缺时期内,钢价是随着市场的需求一路攀升,钢铁产能也随之大规模提升,目前钢铁产能在近阶段内已远远超出了钢材需求,钢价是否随着钢材需求增长速度与产能提升速度的不匹配一路走低。
如果上述猜想都不是近期钢材降价的理由,那么,当前低迷的钢材市场状态应引起钢铁行业同仁的深度思考。
其一,钢材市场已加快了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钢铁行业的每一个经济体以及每个人对错综复杂的钢材市场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作出灵敏反应,并迅速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建立现代钢材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
其二,钢企是否在经济利益的内在激励下,将钢材资源进行最有价值的使用和配置,生产社会最需要,从而也是价值最理想的产品,追求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将是考验钢材企业能否走进现代钢材市场的标志。
其三,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怎样建立与钢材市场相适应的运营规则,满足以价格引导钢材生产、钢材销售以及钢材资源流动的现代钢材市场要求将是钢材企业在现代钢材市场中运营成败的关键。
其四,当钢材价格成为钢材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参数时,是否对影响钢材价格变化的因素建立了研判体系,包括钢材供求、金融资本、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心理预期以及钢材市场各不同经济体的博弈。
其五,不差钱、不缺人材、技术不断提高的年代,钢铁企业是否建立了战胜现代钢材市场的信心,将成为走出低迷钢材市场的重要条件。但是,这信心的建立,一定不会是来源于养猪、做快餐、甚至离开钢铁行业。
最后用当前最时髦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应作为当前钢材企业直面钢材市场,制定决策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