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谁来给钢铁“埋单”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铁,钢厂,贸易商  发布时间:2012-07-16

  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钢铁产业面临着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考验,部分业内人士甚至感觉比金融危机时更加困难。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市场真实的情况已经折射出这阴霾的一角。国内钢材价格自4月中旬以来持续下跌,至今已3个月有余。钢厂不断下调价格政策,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的不景气。

  钢铁产业从过去时代的宠儿沦为落魄者。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为王”,大搞生产,与现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资金为王”、供需失衡的现状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从整个钢铁行业来看赢利的少,亏损的多。无论是钢厂、贸易商还是钢铁上下游产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不在少数。在此,我们不禁要问:谁来给钢铁“埋单”?

  很显然,单单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走出困局,突出重围,必须多管齐下才行。从国家方面来看,为稳增长,央行1个月内两度降息,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对钢铁行业影响力似乎有限。钢铁行业需要自我救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于是一幅钢铁产业自救的众生相正在展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做足功课低调过冬或向其他产业转型。宝钢发展绿色产业,武钢则大搞副业,一时间“非钢”业务在钢铁圈内大力展开。而一些具备生产加工条件的企业抗寒能力也相对较强。毕竟“东方不亮西方亮”,难就难在单纯型钢贸商。经营模式和销售路线单一,不做不行,如何做还真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整个钢铁产业不仅需要完成新的布局,与钢厂的合作模式及交易模式也急需改变。由于钢贸商减少合约量,甚至退出合作,钢厂加大直供比例,一些钢厂开始设立点对点销售处,反过来也对钢贸商造成冲击,有限的生存空间受到二次挤压。从长远来看,钢材电子商务、集加工、配送于一体的钢铁物流园将慢慢崭露头角。

  毕竟如果不重新布局,谋求转变,恐怕最终“埋单”的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