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2013年国内钢企发展方向浅析
关键词:国内钢市,2013年,钢企  发布时间:2012-11-29

  2012年对于中国钢铁行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钢价持续的下跌使得钢企及贸易商不仅难以盈利,甚至连生存下去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在如此的形势下,未来我国的钢铁行业究竟会如何发展?国内钢企又该选择走怎样的道路呢?

  一、钢铁需求接近饱和,粗放式扩张将被时代淘汰

  21世纪初期是我国钢铁行业大发展的时代,钢铁产量逐年增加,至2011年,我国粗钢年产量已达6.8亿吨,相比于2001年的1.8亿吨增长了4倍以上。但另一方面来看,随着钢铁产量的猛增以及国内钢铁需求量逐渐接近饱和,自2005年起,我国钢铁产量的增速也在逐步放缓,2005年时,我国粗钢产能的同比增速达到了近10年以来的最高点,粗钢产量年增长率为28%,而至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已下降到10%以下。2012年,由于钢价持续的下跌导致钢铁行业的不景气以及钢厂大面积的亏损,虽然也有个别省份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来看2012年1-10月粗钢产量相比于2011年同期更是仅增长2%不到。考虑到目前美国与欧洲经济尚未脱离困境,而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策略也逐渐向“稳增长”转变,因此虽然未来基建等项目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增速的放慢仍将使其用钢需求很难再次有明显上升,市场需求的逐渐饱和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限制将使未来几年间钢铁产量迈入低增速的时代,若钢企再走粗放式扩张产能的老路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图1 国内粗钢产量及同比增速

  二、大型钢企与中小型钢企各有所长

  既然纯粹的扩张产能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钢企又该如何发展?大型钢企与中小型钢企又能走什么样的道路呢?

  1.大型钢企与中小型钢企盈利状况对比

  2012年以来,随着钢价的大幅下滑,虽然铁矿石等原料成本也有一定的回落,但钢铁行业大规模的亏损仍难以避免。2012年9月,国内 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8亿元,环比增加18.2亿元,亏损幅度减少43.4%。虽然相比于上半年随着钢价的回升大中型钢企的盈利状况已有所改善,但从数据上来看,大中型钢企的盈利更多的是集中于非钢产业,2012年9月,钢铁主业和非钢产业分别实现利润-51.4亿元和33.4亿元,环比分别增加0.29亿元和16.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型钢企在钢铁本行业的经营上仍举步维艰。

  而反观中小型钢企,由于平均成本比大型钢企更低,以三级螺为例,由以下的图1和图2可知,中小型钢企吨钢的盈利能力常常能超过大型钢企100-200元/吨左右,加之在钢价下行的时间段中小型钢企生产策略的灵活多变,今年中小型钢厂的盈利水平明显要高于大型钢厂。

  图2 中小型钢企盈利情况

 图3 大型钢企盈利情况

  2.大型钢企与中小型钢企各自优势对比

  首先从原料成本上来看,由于中小型钢企的高炉多较小,对于炉料的品味要求不高,而大型钢厂较大的高炉必须要采用高品位的矿石以免高炉受损,因此大型钢企用的铁矿石多来自三大矿山,而中小型钢企采用的多为低品味的印矿或是内矿,高炉容积的大小决定了大型钢企对于价格较高的进口矿的依赖更高,这也直接为中小钢企拉开成本差距提供了条件。

  其次,人力成本及环保成本大型钢企远高于小型钢企。大型钢企由于多为正式员工,福利待遇以及工资水平都明显高于多数中小型钢企,这也造成了在人工成本上小型钢企更占优势;同时,由于大型钢企在生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于环境的污染,每年都会有大量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装备及运作中,而小型钢企则多不会考虑环保问题,因此等于中小型钢企把环保方面的成本转移给了社会,这虽然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但却给其带来了更多的成本优势。

  第三,固定费用过高使得大型钢企生产策略远没有小型钢企灵活。由于大型钢厂库存周期长,设备投入巨大,在钢价下滑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生产亏1亿停产亏2亿”的问题,因此即使越产越亏在多数情况下大型钢企多也只能继续生产;而小型钢企则不同,由于其停产后的成本较小,因此其钢价跌则停钢价涨则产的生产策略也使得小型钢企盈利能力略高于大型钢企的原因之一。

  但是,大型钢企也有其独有的优势。首先,大型钢企比较容易达到规模效应,规模效应的达成不仅能使生产的成本更低,也能使节能减排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同时由于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大型钢企独有的资金优势也远远大于小型钢企。今年上半年在钢铁行业亏损严重时,时常会有小型钢贸商或钢企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但大型钢企却由于自身资金的优势即使亏钱也不会轻易出局。

  另一方面,大型钢企发展方向的选择性远多于小型钢企。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小型钢企既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做产业方面的转型,只能一条道路走到黑。而大型钢企则不同,一方面大型钢企可以通过兼并、购买、自身研发等手段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逐渐转型生产高附加值高利润的高端产品从而避免与小型钢企进行直接的价格成本的比拼;另一方面,大型钢企也可以选择发展钢铁行业以外的产业以达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弥补在钢价下跌时自身钢铁行业内的亏损,2012年前9个月,钢铁行业内每产一吨钢平均亏损70元,但至10月,大中型钢企单月盈利已达3亿元,这些钢企扭亏为盈主要依靠的正是非钢产业的投资,而这些都是小型钢企所无法做到的。

  三、兼并重组虽有效,问题重重实施难

  在钢企发展遇到瓶颈时,兼并重组往往成了多数大型钢企的选择,然而这其中又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首先,国内兼并重组难逃脱地区因素。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处于产量过剩的时代,中央政府从宏观上考虑的目标是乘此时机优化产能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对于国内钢铁产能的优化布局,着眼的是整个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这意味着中央并不会支持每一个地方政府都把各自的钢铁产业做大做强。但在地方政府看来,钢企间兼并重组的目的必须是达到各自地区钢铁产业效益的最大化,也许在一些钢铁产能尚且不足的广东、广西等省份尚能接受非本省钢企的重组,但在一些产钢大省如河北、山东等地,考虑到地方GDP、税收等因素,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倾向于省内大型钢企兼并其余小型钢企,而对于跨省区的重组由于其中的利益因素则会进行非常严重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内兼并重组做大易做强难。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带来的必是一家企业规模的扩大,但兼并重组的目的不能仅仅如此。若不考虑行政因素,推动两家钢企之间兼并重组的动力无非是资源及技术两项。从技术上看,除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企具备一定的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外,国内其余钢厂技术水平大致相当,彼此间的重组也无法给对方带来技术上较明显的进步;而从资源上来看,虽然近年我国国内矿山发展迅速,但国产矿矿粉品位低而采矿成本高的缺陷仍使得我国目前对于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超过50%,而在生产过程中多数大型钢企更是把外矿的比例调整到80%以上,因此资源的缺陷也无法通过国内钢企互相之间的重组得到弥补。而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重组虽然能够扩大各自原企业的产能,却往往无法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行政手段勉强兼并重组的企业内部也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整而不合”的情况,因此国内钢企间的兼并重组通常会出现做大易做强难的问题。

  四、国内钢企的后续发展之路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对于国内钢企来说仍是较为困难的时期,但在困难中也给我国钢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前两年钢价大幅上涨的时期,多数钢企只忙于扩张产能,无法看到国内钢铁行业的弊端以及钢企自身的缺陷,钢企间的兼并重组以及淘汰落后产能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但随着钢价的下滑以及盈利能力的每况愈下,这两项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钢铁行业格局的举措将受到越来越多钢企的重视,中国钢铁行业升级转型的契机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