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家到公司坐一趟公交车就到了,现在要转乘三次公交车,早上再也不能睡懒觉了。”一脸倦意的业务员李晓匆忙赶到公司后抱怨道。年初公司从繁华的市中心搬到郊区办公后,已经走掉了好多同事,不过现在钢材生意确实是太难做了,也能看出老板实在是迫于无奈。
本报记者在走访河北石家庄二环外的钢材市场时,多名员工言语中透露出了和李晓一样的烦恼。
现在钢铁业的委靡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今年6月中旬,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更是创下近4年来的新低。加上眼下突如其来的“钱荒”冲击,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钢铁贸易企业貌似真的被逼入了“绝境”。
“这4年来,我认识的一个同行早就开始喊着‘抄底’,每当钢价经历一波大幅下跌后,他就开始积极采购囤货,已经‘抄底’抄了6次,可一次比一次赔的钱多。”李晓对本报记者如是说。与其越做越亏、苦苦熬守,还不如节省支出、精兵简政。在李晓看来,他们老板外迁办公场所,就是一种节省支出、精兵简政的战略考虑,这比天天想着“抄底”的人要理智的多。在钢贸圈里,这样的人并非少数,这样的做法也正在从“有损企业实力”变的普遍起来。
A商家纷纷“减肥”
现在真是火了小店铺,冷了写字楼。
由于钢铁业处在微利时期,钢铁贸易企业资金紧张,除了上述提及的河北以外,目前上海、江苏、广州、天津等全国有名的钢材集散地中,一些中小钢贸企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纷纷把办公场所转向创业初期时的“前店后铺式”小店铺。“如此严峻形势下,能坚持活下来,小店铺也是不错的。”李晓说。
据本报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在天津北辰区储宝钢材市场之后建起来的新钢材市场入驻率都很低,以前能有70%到80%的进驻率,而现在只有30%~40%。本地的钢贸企业数量锐减了10%~15%。
而北京一家钢铁商贸有限公司在一年前就选择了“瘦身”,降成本。为了使公司每位员工成为公司的资产而非负债,他已将早期运营的5个营业厅精简合并为3个,遇到非投入资金不可时,宁愿进入暂缓期。
无独有偶,本报记者在走访位于上海沪东金融大厦(五角场钢贸商圈)的一家老牌钢贸企业时发现,该公司为了控制成本,把原来拥有大厦一层办公空间的一半转租了出去,因为公司年初收缩了经营规模,员工从90多人也精编到了20人。
B转移“主打”方向
如果说以上都属中小钢贸企业的生存法则,那么接下来这些企业的做法值得我们为其鼓掌。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钢铁贸易企业一边是精兵简政、苦苦熬守,一边是转移“主打”方向、寻求过渡期赢利商机。
“目前要积极把资金从钢贸行业中撤出来,把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以求资产不缩水。”据钢铁市场资深观察员黄世益介绍,许多熬守中的钢贸企业基本成了“空壳”公司,在保留住企业名字和品牌同时,已经把从事钢材生意的资金转投到现在比较紧俏的云计算等IT服务行业。
此外,相比钢贸商来说,钢材市场的操作更显得灵活多样。记者走访上海多个钢材现货市场后发现,由于钢贸企业入驻率下降,一些专门的钢材现货市场已经转变成综合性商务广场,引进了银行、餐饮、服装等行业企业入驻。
位于上海逸仙路的新海商务大厦,在原来钢铁行情好的时候,1~4楼入驻的全部都是钢铁贸易企业,最多时能达到100多家,但现在随着部分企业的离开,只能转变定位,引进其他行业企业入驻。
许多市场开始这么操作。黄世益介绍,“原本为吸引钢贸企业而建的上海康建商务广场,由于入驻登记钢贸企业数量太少,市场在短时间内加快调整定位,重新招商引资,最终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商务广场。”
C留住“燎原之火”
无论是“瘦身减肥”,还是转移“主打”方向,其实初衷都是在“熬守”行情,等待机会点燃“燎原之火”。“谁能熬到市场回暖的时候,也许就是胜利。”在上海雄冠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彩兵看来,只有通过“精兵简政”措施在钢铁行业寒冬中存活下去,保存着实力,留住人才,待到行业复苏的时候才能够有所作为。
对此,黄世益补充说,考虑到目前西北地区的钢材需求和一些政策支持,上海很多钢铁贸易企业主动转移到了西北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可一旦钢铁行业复苏,考虑到东部的区位优势他们必然还会“班师回朝”,这其中也包括那些已经进入休眠的企业。“看着诸多精兵简政的措施办法,不得不承认钢铁贸易企业确实花费了好多心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说,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在行业危机面前更具竞争力,还对原来行业繁荣时混入进来的滥竽充数企业进行一次考验。
也可以说,整个钢铁贸易行业也在进行着一次“精兵简政”的过程,最终能留下来的企业必然是行业精英。
着眼未来,钢贸企业竖起“精兵简政”大旗是大势所趋。王建中最后告诉本报记者,想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并能在未来有所发展,就必须学习一种特质,就是“耐的住性子”、“守得住机会”。
“熬守”该有期限
多年前,在钢铁行业好的时候,钢铁贸易企业为了加快占据市场快速扩张业务,纷纷在外地钢材市场注册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这一手段抢占市场的同时,也会通过这一方式走量,提升集团公司在银行的授信,实现更多融资。
而如今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不是所有的分公司、办事处都能为总部赢利,这时候许多有战略思考的企业会选择大刀阔斧的处理掉那些已经成为累赘的分公司、办事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短期的“熬守”来换取新的明天。“熬守”或许将成为今年钢铁贸易行业年度热词。
可“熬守”的时间总该有个期限?在钢铁寒冬形势下,钢铁贸易企业精兵简政、等待时机,然而这个“熬守”并不应该是没有限度的。
就如同在谈一场美好的恋爱,钢铁贸易企业在飘满雪花的冬季,充满憧憬的等待,总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春暖花开,抱得美人归。而且期盼这样的一天越早出现越好。真的待到自己老后,一切期盼还有那么美好吗?
因此,现在必须让钢铁贸易企业看到希望,看到未来。钢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让他们长时间的不赚钱,“死守”在这个行业是不可能的。长此以往下去,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