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老领导问我,还好过吗?我说还行,主要大家都不好。”麦伯良用夹杂着广东肇庆口音的普通话慢条斯理地说,他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企业―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总裁。
几天前,深圳刚刚遭遇今年以来最猛烈的台风韦森特,进出深圳的航班纷纷取消,蛇口码头甚至一度闭关封港,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老麦”的心情。“今天下雨了,过两天再看看,肯定又阳光明媚了,这就是自然规律,谁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麦伯良告诉《中国企业家》。
可今天,也许是麦伯良30年来所面对的最为严峻时刻。7月中旬,中集集团披露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可能将徘徊在7.019亿元至12.6343亿元之间,比去年同期下降55%―75%。
这是麦伯良第二次遭遇经济突然大幅下滑,上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惨的时候陷入15个月没有集装箱订单的窘境,工厂停产,并无奈裁员。
过去两年,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中集集团从重创中渐渐复苏,实现V型反转,并在2011年达到营收350.7亿的历史高点。现在却突然一个“猛子”又扎了下去。
到今年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已连续六个季度回落,对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不绝于耳。如果经济持续恶化,对中集的影响首当其冲。
可是,麦伯良并不焦虑。他的老同学、亲密“战友”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形容“我们经历过从最好跌到谷底又好回去的过程”。真正令麦伯良感到压力的是,他视为中集未来发展引擎的海洋工程板块去年亏损11亿,使其“多元化”应对经济周期的决策受到广泛质疑,“大家总觉得你怎么还没盈利?哪那么容易啊,做那么重要的产业,能不能给我一点耐心?”麦伯良提高了语调。
2002年,中集尚处于高速增长时代,麦伯良就开始思考多元化问题,先后进入车辆和空港设备领域。金融危机后,中集加快步伐,从金融危机前的三个产业板块,发展到现在“四大五小”九个产业板块(四大板块是集装箱、车辆、能源化工、海洋工业,五小板块是空港设备、地产等)。
至今,麦伯良依然坚持通过业务组合来抵抗波动风险的逻辑。相对于转型,他更认为中集需要进行的是一场升级,他和搭档们正努力为公司输入新管理元素和技术元素,“既然市场波动,而且波幅越来越大,频繁度也越来越高,那企业就要建立快速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