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青钢:54岁的历程
关键词:国内钢市,青钢,青钢集团  发布时间:2013-02-07

  五十四岁的青钢,其前世今生,是青岛工业历程的一个缩影。

  自1958年建厂后,青钢集团始终在青岛楼山后生存发展,辉煌于此,落寞于此,奋起于此,一座城市起伏跌宕的钢铁史,亦书写于此。

  楼山又称“漏山”,位于青岛北部,清朝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中有确切记载。早年间进出青岛必经楼山后村,因此这里被称作“咽喉之地”。或许仅仅是巧合,青岛钢铁业与楼山的“缘分”,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绑定春秋时期,青岛楼山后就有铸币场址;汉朝时期,胶东国郁秩县(今天的平度市)专设“铁官”。

  青钢的前身是青岛第三钢铁厂。

  时光推进到1958年,恰是举国上下“大办钢铁”的火红年代,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对钢铁生产的要求,将大办钢铁中建立起来的 “小土群”钢铁基地整顿成7个钢铁厂,青岛农具机械厂、五金批发站、机械厂等单位在楼山后地区建立的钢铁基地,被命名为青岛第三钢铁厂。

  1961年,青岛对钢铁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其他六个钢铁厂全部撤消,只保留青岛第三钢铁厂。一年后,青岛钢厂成立。

  1958年至2012年,青钢共生产钢4618.6万吨、钢材4228.3万吨。全国的大小建筑中、全球飞驰的汽车轮胎中、青岛跨海大桥和胶州湾隧道中,都有这家企业冶炼出来的钢材;无论是产值、利润、还是上缴税金,这家企业都始终在青岛企业中名列前茅。

  而正是在这五十多年间,这家企业亲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落差,曾经长久徘徊而无法找到前路。

  回想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钢,一位老工人神情激荡。“那时候,青钢绝对是大企业、大单位,进了青钢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每天走进工厂大门的时候挺胸阔步,那是一个自豪啊!有一个时期,我们一名熟练工月工资可以拿到25块钱,比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多五块。经常有部队转业的人,主动要求来青钢,而不是去政府工作。”

  有辉煌,也曾失落过。

  1995年、2008年,恰恰是在两次重要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爆发时段,青钢迎来了命运转折点。

  1995年和1996年,由于市场环境和自身机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青钢连续两年出现严重亏损,年亏损额高达上亿元,不少生产线停产,很多工人没活儿干,就去楼山后的集市上做起了小买卖。

  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的故事则广为人知,国内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加上全球市场需求长期不振,使青钢进入了一个更为漫长的“冰封时代”。

  然而,也就是从这时起,青钢开启了痛苦却昂扬的转型年代。

  青钢的转型故事,比过往任何一个年代更精彩、更值得回味。(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