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讯 为期三天的2013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昨天起在珠海举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出席并作主题演讲,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副省长许瑞生及国内外规划设计方面的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等1800余人参加。
省住建厅厅长王鹏、珠海市市长何宁卡出席并讲话。王鹏介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6.3%,到目前已经超过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明显不足,12个地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过度依赖工业城镇化的单一模式。未来,广东将在空间发展格局上,由局部先发优势各自为政走向整体协调,鼓励城市经济走向区域合作;由单一的工业化驱动走向多元和谐,在发展模式上由简单的GDP追求走向生态文明。
何宁卡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初步探索实践了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从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未来,珠海要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城市;要着力构建以生态为导向的“绿色”城市;要着力构建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城市;要着力构建以公平为目标的“包容”城市。
本次大会由国家住建部倡导,珠海市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东省住建厅共同举办。大会主题为“生态城镇、智慧发展”,共包含一个主论坛及15个分论坛,研讨内容涉及: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中美城镇化发展进程比较、绿色交通、公交优先与综合交通体系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未来城市等。其中专门涉及珠海的有两个专题,内容分别是“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和“横琴:绿色生态城区之路”。
质疑
珠海为了实现“环境宜居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目标,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作为城市规划战略顾问,对珠海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并承担珠海相关的规划。其中,有“新加坡规划之父”美誉的刘太格受聘为珠海城市规划战略总顾问,其领衔的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承担了《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专题研讨会上,该规划受到多名专家的质疑。
大都市和宜居城市相悖?
《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提出,珠海的发展愿景是广东都市圈主要星座城市之一,珠三角山水田园旅游胜地,高科技科研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航空、石油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环境宜居、功能完善、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城市。该规划预计,到2060年,珠海的总人口将达到6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98%,将从目前分散蔓延中型城市发展为宜居高效的大都市。
“我的疑问是,石化产业是否适合珠海这个城市。”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于立说,发展石化产业,与生态宜居、低碳城市等是相矛盾的,而珠海的发展目标,是既要生态宜居,又要将石油化工作为重要的产业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否会有冲突?”对于2060年珠海人口达到600多万,于立也持保留态度,“目前珠海有150多万人口,增长是否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其实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于立认为,从城市的发展方向看,要保持宜居生态的环境就不可能是大都市。
城市管理细节如何改善?
“大家说珠海好是大的方向,在细节还差得远。”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简单举例说,在珠海的很多路口,设施和管理都是不符合交通规范的,路边的很多车也乱停在商铺的门口,“与欧美的一些城市相比,不要说大都市,就是中等城市,你去看一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王缉宪说,目前内地的城市很流行慢行,但往往没有注意与城市的快行系统衔接起来,而规划的各种衔接才是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细节方面的改善或许是珠海今后最需要做的事情,“这个补丁要打上去。”他说,听到珠海要发展成为交通枢纽,自己觉得“吓坏了”,“珠海之所以成为珠海,就因为它不是广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没有大城市的那些烦恼。”
王缉宪认为,规划作为珠海发展的一个设想很有必要。珠海在过去几十年,说白了就是在“折腾”,发展的重心不断在换,但架子已经搭起来了,如果不是要全部改变,就还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来发展,“珠海现在已经有了很值得骄傲的东西和很难改变的东西”,从中、近期的重点看,珠海不是要搭“架子”,而是改善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规划前为何不多听民意?
香港何黄交通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黄良会说,搞规划的总是会把自己当成上帝,认为自己安排好了就可以了。“从来没有问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多去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根据他们的需要来规划城市的将来,而不是想当然去做。”
“我们常将增长与发展混为一谈。”黄良会说,很高的GDP不一定是发展,珠海在几十年中发展比较慢,经济没有上去,但保持了好的生态环境,老百姓生活得比很多GDP高的城市要幸福,为什么不能保持这样的一个发展道路?“单纯追求高的GDP,老百姓并不一定能得到好处。”
建言
昨天会议之外,组委会还邀请了多名专家在会外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就珠海的城市规划问题进行回答。
显山露海未必不能建高楼
记者:珠海的规划条例规定不能遮山挡海,比如说严格监控城市建筑密度,高度也要控制,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发现城市高层建筑需求变大,怎么处理这个冲突?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对于高层建筑“遮山挡海”的问题,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做法在欧洲有很多,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空间秩序。需要通过城市设计来完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选取一个珠海几百平方的范围之内,有山有海,有江有河,首先要把环境、景观保护的一些核心资源圈出来,这些资源不光说三五年需要保护,是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需要严格保护的,就像杭州西湖,一百年以后也需要保护,这就是一个核心资源。
城市建筑的天际线,就跟音乐一样,具备高潮和平稳的部分。高潮的部分要做好设计,点在哪里,高度是多少,不是说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通过合理规划,确定高层建筑的布局、高度、形式。
避免“地王”需系统化改革
记者:本月初横琴拍出楼面地价近16000元/平方米的“地王”,是否会推高珠海的房价,你觉得珠海房价调控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蔡瀛(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同时要结合地区实际改善民生,做好保障工作,让更多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用在保障工作上。“地王”是发展过程中的个案,保证整体“住有所居”、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好,才是主要任务。
“地王”在房地产调控的过程中也无法完全避免,这需要系统化的改革去处理。随着市场的改革,珠海的房价调控会更加健康、理性。
城市精明发展要留得住人才
记者:珠海提出要打造“集约型”“精明型”城市,有何看法和建议?
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改革开放20年时,就有珠海媒体在北京采访我,我当时就说到珠海历届政府都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打造环境宜居的城市,这个发展路线至今我依然表示肯定。其他城市说自己“宜居”,通常都是政绩口号,我认为只有珠海有资本讲这个概念。珠海不适合走高密度发展路线,目前则需要在高端生产性、社会性服务业方面提升,激发珠海在经济各方面的潜力。
集约、精明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一个城市是否能留得住人才,就要看在生活成本、住房、就业方面是否有优势。我有很多朋友在珠海买房了,但一年才来一两次,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人才和年轻人的进入,珠海不应成为“富人的珠海”。
ChrisTwinn(英国国家城市规划顾问、奥雅纳公司总监):我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目前有一个问题,包括珠海,就是规划时太宏大,而忽略了社区、人的需求。城市要向“精明”发展,一是人文,二是智能化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起来后,就应该鼓励小排量汽车、电动车上路,2.0L以上排量的禁止上路。
西区应建更多的公共设施
记者:如何统筹珠海东、西部的发展?
吕斌:中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城乡发展都是一种对土地依赖极高的发展模式,这将不可持续,而且泡沫已经吹不动了,极具风险。其实,目前有种新的城乡发展模式,就是主张城市内部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千万不要去尝试消灭农村,而要根据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市场等谋发展。
李永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珠海至今已经经历了5轮规划,在国际上获得一些赞誉,规划功不可没。但东、西区的规划似乎不大平衡,东、西部需要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不要把功能区都集中到主城区,在西区安排更多的公共设施,吸引市民入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区域产业、商业居住、娱乐、学校等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