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国庆节后第二周,钢材市场已无节后首日“开门红”的火热,部分地区的冷轧市场成交十分冷清,比如武汉,成交几乎陷入僵局。而作为引领目前成品材走势的钢坯价格也反反复复,给本就不明朗的行情又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究竟后期冷轧市场会走向何方?笔者就此从宏观、钢厂及下游终端等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宏观方面,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9%,符合预期;而PPI同比下降3.6%,创下35个月以来新低。虽然国内通胀形势趋于好转,但因美联储及欧洲央行推出的无限量宽松政策,后期输入性通胀仍不容乐观,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再度宽松的空间已经较为有限,加大逆回购操作仍可能是缓解流动性偏紧的主要手段,暂时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PPI同比持续负增长,且降幅不断加大,也预示着国内工业生产活动持续萎缩,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
钢厂方面,这两周钢厂密集出台了价格政策,武钢、首钢等钢厂不同程度的上调冷轧11月份出厂价,而作为龙头的宝钢虽出厂价持平,但是取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亦相当于暗自涨价。钢厂此举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而且使冷轧的成本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另据了解,眼下部分钢厂盈利出现好转,一些民营钢厂部分品种毛利能达到100元/吨~200元/吨不等。如河北地区部分民营企业吨材毛利接近200元/吨,这致使其生产积极性大大提升,其中“9月下旬唐山地区148座高炉有效容积开工率回升至91.3%”的数据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10月份国内粗钢日均产量将再度回升,市场资源供给压力或逐步加大,不利于后期钢市运行。
下游方面,下游方面,根据最新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PMI如期出现季节性回升,环比上涨0.6个百分点至49.8。但较往年回升力度明显偏弱,且从近年走势来看,PMI在10、11月再度下降概率较大。而主要下游用钢行业9月产成品库存积压指数仍处于较高水平,为49.3,原料库存指数则快速回升至48.6,这预示着下游企业后期补库意愿会大大下降。无论是建筑业还是制造业,进入10月后将呈现偏弱格局。另外,近来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抗议活动和持续发酵的抵制日货情绪,使日系汽车在华销量大幅下滑,丰田公司已宣布将在下周暂停在华最大工厂生产。加之北方即将进入冬季,天气变冷,将不利于施工,故无论是建筑业还是制造业,进入10月后都将呈现偏弱格局。
整体来看,目前冷轧市场虽有个别市场价格小幅下调,但贸易商对即将到来的十八大抱有很大预期,希望政府能再次出台提振经济的新政策。但是笔者认为,近期政府已经大力审批通过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而十八大是否会再次出台提振市场的利好政策还有待观察,故在期螺市场结束震荡盘整前,全国冷轧市场以观望为主,价格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