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钢贸行业绝处逢生路
关键词:国内钢市,钢贸行业,钢价  发布时间:2012-07-14

  受国际经济危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调整的三重影响,我国的钢铁物流产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化解冰冷的钢贸行业困局,由中国产业报协会、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产经新闻报社承办,上海市福建商会、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协办的钢铁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7月10日在京召开。

  此次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地方政府官员、银行界人士和钢贸企业主。会议从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形势、钢铁物流产业信心危机的成因、如何共建和谐共生的银企关系、金融维稳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钢铁物流产业信心提振方略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这次会议将有助于钢贸行业探寻适合自己发展的出路。

  昔日辉煌

  钢贸企业的危机来得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几年前,这个行业还处于黄金发展期。

  钢贸行业始现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国家开始允许钢厂在计划外有多余的钢材可以流通到民营企业销售,逐步市场化。很显然,一个发展的机遇已经出现了。

  这一时期,私营、个体、集体经济加快进入钢材流通领域。中国钢市的两个风向标城市——上海、天津也以自己的创新和突破在这个时期正式奠定了日后地位。

  1996年11月,钢贸市场的一个重要改革出现了。全国第一家前店后库式的钢材市场——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在此时成立了。相比之前的票据式市场,前店后库式现货市场可以让采购商购货开了票后马上就能提到货,节约了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商业利润。之后前店后库式的经营模式被广泛引用,形成遍及全国之势。

  自从钢材现货交易市场问世以来,上海钢市又经历了公退私进的大潮,现货交易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逸仙钢市创始人叫周华瑞,是从福建周宁山沟中走出的汉子。他的成功带动了福建周宁同乡向上海的商业移民潮,到上海后他们大多数从事钢材贸易。

  现任上海钢铁服务业协会会长的周华瑞在研讨会上表示,经过随后的十几年打拼,钢贸行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至今,钢铁贸易服务业已成为现在贸易服务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钢铁贸易总额占GDP总值的10%,钢铁贸易占钢材流通市场2/3和钢材出口量的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钢材年贸易总量已逾2亿吨,工贸收入超过万亿。上海为地方带来近100亿税收,企业达到上万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2000年初期,钢贸行业有了自己的融资模式。有一家钢铁市场首创的五户联保,加上当时的担保机构中投保的担保,上市打开了上海钢铁贸易业首项融资的大门,随后这种联保复保的融资模式一致被认为钢铁贸易融资的最佳方式。

  2009年天量信贷政策出台后,这一融资模式达到了最高峰。钢贸行业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获得几倍于2007年的贷款额度。不少钢贸企业的业务员凭借自己手上的上下游资源和银行贷款独立开了公司,一些企业主则摇身一变变成了钢贸市场老板。据统计,2011年全年钢材贸易贷款1.89万亿元,而同期全国贷款总额达到54万亿,钢材贸易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的比例高达3.5%。

  融资变得轻而易举,行业扩张也随之而来。以无锡为例,截至目前,无锡地区的闽籍钢贸市场已经多达57家,无锡本地人经营的钢贸市场还有一二十家。而在2008年之前,钢贸市场的数量还不到现在的1/10。

  形势逆转

  进入2011年下半年,钢贸形势被逆转了。在抢食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蛋糕却突然变小了。

  这一年,央行信贷收紧和房地产调控政策传导到了钢贸企业。此时的钢材销量急速下滑,钢贸企业普遍表示,2011年下半年的销售额度下降了2成多。2012年前5个月,更是有近40%的下滑。

  市场的低迷也导致了钢价的迅速下滑,钢贸企业的利润大幅收窄。数据显示,螺纹钢、线材和型材的每吨价格从2010年2月的5300-5500元持续下滑到6月底的4000元上下。钢企陷入了全面亏损的局面。钢贸行业的毛利率也由两年前的每吨300~500元,下降到了每吨30~50元。

  如果单单是价差收紧,钢贸企业们或许还可以“苟延残喘”。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资金链断了。一方面,下游施工企业拖欠货款,应收账款周期被无限拉长;另一方面,钢贸行业陷入困局后,原本热情的银行翻脸不认人了,开始实施“防火、防盗、防钢贸”。

  2012年4月26日,国家银监会发文要求银行谨防钢贸企业将贷款投向高风险行业,提示银行及时调整信贷政策。

  一直保有良好信誉的钢贸行业被彻底关在了银行新贷业务的大门之外。就连续贷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缩水现象。据钢铁服务业协会统计,从年初到目前为止规模已收缩了23%以上,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银行借口信贷机构调整,提高企业贷款授信门槛。钢铁贸易企业资金流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数据显示,钢贸商反映“钱紧”的已占到全部选项的90%以上。

  从融资模式上看,钢贸行业一直走的是行业内担保。商户们现金流断裂,已经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担保公司只能咬牙顶上。现如今,不少担保公司已经为商户垫资数千万甚至过亿元。一场殃及整个钢贸行业的系统性危机正在延续。

  如果在此时银行采取过度的紧缩信贷政策,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数据统计,仅长三角钢贸行业就涉及2000亿元现货交易规模,可能导致中国钢铁产业供应循环中断;同时,还涉及上海和江苏约2200亿元银行贷款。如果银行过度紧缩可能会导致信用崩盘,直接影响近18万人就业,间接影响近100万人生计,其中3万人可能因此赔光10余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而走投无路,很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路在何方?

  钢贸企业陷入了生死劫,出路在哪里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专家建议,钢贸企业的困局需企业、政府、银行三方来共同化解。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在研讨会上表示,一方面,要承认钢贸行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如果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面对更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近期要通过政府、银行和钢贸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来调整结构,化解当前遇到的困难。

  从企业角度看,钢贸行业要进行调结构。钢贸企业陷入如今的怪圈,固然有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有些过度和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因素,但也不能全怪别人,钢贸行业本身也存在问题。例如,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缺乏整体规划、缺乏人才,以及没有创新等问题。

  2009年4万亿的刺激计划启动以来,上海、江苏特别是流通产业不发达的像无锡都启动了钢铁物流行业的招商引资,而且一口气上马了40多个钢铁物流的市场,苏州也在3年内发展了40多家钢铁市场,由此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政府盲目招商,银行盲目放贷,担保公司盲目担保,商户盲目投资。

  在钢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钢贸企业洗牌的过程不可避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市场部主任董志洪在研讨会上表示,弱势企业应该逐步退出市场。这部分企业退出市场以后可以转向新兴产业,因为他们有资金,还有一定的土地。优质钢贸企业与上游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并及时争取银行的支持,都有助于钢贸企业度过危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研讨会上表示,应对当前困局,银行应对钢贸企业保持一定的信贷规模,可以用银行前几年收取的贷款风险金来帮助一部分钢贸企业走出困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论坛上表示,银行业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要增强。比如说,钢贸企业有坏有好,好的企业各方面的支撑条件也是比较好的。这时候银行要善于甄别客户,不能说一刀切。

  成思危认为,政府要给予钢贸行业适当的支持。一是政府做一些协调,在银监部门、银行、钢贸企业之间做一些适当的协调;二是政府要做好那些破产的钢贸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三是市政工程欠钢贸企业的债应该尽快归还。侯云春则认为,地方政府可以采用政府出一部分、社会筹一部分的方式,设立一些针对钢贸企业的发展基金,来解决钢贸企业的一部分困难,同时适当减免税费。

  这一系列的措施还仅仅是短期的措施。从长期来看,钢贸企业要真正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成现代型物流企业,从第一方物流走向第二方物流,进而走向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整合整个供应链,做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