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钢厂停产检修的新闻不断,利好消息带动市场信心回暖,钢材价格出现短暂的小幅反弹。各方普遍期待通过减产缓解目前行业的供需矛盾,推动钢材市场向上。现就本轮停产检修力度及其对钢材现货市场的影响,及如何扫除钢厂减产难的行政障碍,试做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一、轧线检修力度加大,但高炉检修比例仍不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8月1日,共有45家钢厂正在或计划高炉停产检修,检修时间从10天至60天不等,影响日均铁水产量10.48万吨。按区域分,华北小钢厂检修明显,共有26家钢厂检修;东北和华东地区各有14家企业检修。虽然高炉检修的区域范围正不断扩大,但对缓解市场供应压力的作用有限。预计全国粗钢日产量降幅在5%左右,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夏季常规检修,基于“以量换价”考虑的企业较少。
图表1 7-8月全国高炉检修汇总
高炉减产不明显,以小高炉为主。以华北地区为例,26家共停高炉31座,容积低于(包含等于)600立方米的高炉25座,容积低于(包含等于)450立方米的高炉21座。一方面,华北民营钢厂生产设备多为小高炉;另一方面小高炉停产、复产成本低,对企业生产运营影响小,涉及的地方税收、员工安置等包袱也少。
从钢材产线检修力度看,建筑钢材检修最为密集。截止7月27日,共有14家建筑、9家热轧和6家中厚板钢厂产线检修。钢材产线检修力度大于高炉,以唐山地区为例,目前,轧线减产30-40%,高炉减产仅为10%多。在这“一高一低”影响下,钢坯价格将承压明显,后期存在加大回调的风险,在钢坯和钢材价格逐渐拉动过程中,贸易商或借此抄底钢坯。
图表2 7-8月全国钢材产线检修汇总
二、市场倒逼钢厂减产
回顾历次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断重复着“囚徒困境”。钢厂不愿主动减产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顾虑和困难:一、钢价未破边际成本;二、减产将以市场份额流失为代价;三、停产人员安置问题;四、地方政府保增长和纳税任务;五、减产面临银行停贷风险;六、行业自律和规范较差。
而就历史情况看,钢厂通常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主动减产:一种是价格跌至边际成本以下;另一种是,钢厂库存积压严重,减产后仍可维持企业产品供应,不影响市场份额。
通常来说,钢材价格和重点企业粗钢产量有着较强的趋同性。然而,今年3月份以来,在钢材价格的连续下挫中,粗钢产量并未下降。这一方面和钢材价格尚无跌破钢厂边际成本有关;另一方面,银行贷款、保增长等压力增加了钢厂减产的难度。
从目前市场看,行业已经基本达到主动减产的两种条件。据测算,目前螺纹钢和热轧钢厂吨钢亏损幅度已达到300元/吨,跌破部分钢厂边际成本。7月中旬,国内重点钢企厂内钢材库存量已升至1244.9万吨,环比增加64万吨,同比增长35.9%。因此,减产窗口打开也在意料之中。
图表3 上半年粗钢产量与钢材价格并未表现出趋同性
三、扩大减产规模才能改善供求关系
近期钢材市场价格出现短暂的小幅反弹,更多是基于“减产”消息及预期对市场信心层面的提振。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流通环节过剩导致“蓄水池”作用不断削弱,在目前各钢厂库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减产更多缓解的是生产环节的库存压力,流通环节供应压力依然不小。
从检修时间表看,停产检修高峰集中在8月上旬,传导至市场供应量减少,至少要等到8月中下旬。而且,本轮高炉减产幅度有限,只有在更多大高炉加入减产行列中来,粗钢日均产量降至185万吨以下,供应压力才能明显释放,钢材价格才能真正反弹。
然而,鉴于钢厂大幅减产的困难性,行业理应更多期待终端需求对钢材市场的拉动作用。目前下游需求恢复总体依然缓慢,汽车、家电、机械行业增速低位徘徊,造船行业持续低迷,回暖尚需时日。铁路、公路以及水利设施为代表的大型基建投资或成为短期内可期的需求增长点,但基建投资从审批至开工建设存在一定时间差,地方政府也普遍存在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境。在中央政府将保证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逐渐落实后,建筑用钢需求或将回暖。
四、海外钢厂减产应对危机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面临的困境,是全球钢铁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与国内不同的是,部分海外钢厂早已开始减产,并根据市场情况推迟复产时间。安赛乐米塔尔、蒂森克虏伯钢铁、比斯开钢厂以及韩国东国制钢纷纷选择停产或推迟开炉计划,以缓解目前当地钢材市场供过于求的问题。
图表4 海外钢厂减产信息
五、我国钢铁工业如何脱离“囚徒困境”?
行业出现“拼亏”实属无奈的选择。虽然,同时扫除钢厂不愿减产的种种难题困难较大。但是,有关部门可通过规范行业公平良性竞争,增强行业自身市场调节功能,通过严格加大执行现有节能环保、合理用地等法律法规,对劣质钢产品、偷漏税行为依法取缔,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其次,钢厂对“减产”应有重新的认识,不应仅考虑当前利益,通过算财务帐、发展非钢行业甚至增加设备折旧年限等方式改善短期盈利状况。而应充分意识到,目前行业“高产能、高成本和低效益”的斗争将是长期并且艰巨的,“价跌至低谷-限产-涨价-复产-再跌价”的循环将持续循环。如何理顺生产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关系,将减产检修列入企业管理体系,降低停产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是企业管理层应该考虑的问题。